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周栎枫: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解读

2015-05-04 09:37:49       来源:联合早报网


日前,在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受到热捧、诸多国家积极申请成为其创始成员国之时,中国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外界关注的“一带一路”规划公诸于世。因此,人们自然将亚投行的设立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联系了起来。


事实上,两者或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商务部此前即表示,中国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沟通,利用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共同启动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而中外学者与媒体评论在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解读中亦大多只注意到它的经济层面。


比如,一些西方学者把“一带一路”战略视为是中国输出其过剩产能与资本的途径,并将其称之为21世纪的“马歇尔计划”。虽然从表面上看“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似乎都主要涉及经济层面,但“马歇尔计划”附加了严格的政治条件,但“一带一路”规划却没有。


另一方面,一些中国学者则把“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即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联系起来,声言“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商业规划,没有任何政治企图。难道中国推出“一带一路”战略就真的只是地缘经济战略?


的确,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带一路”是作为地缘经济战略推出的,但“一带一路”涉及与沿线数十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贸交流,肯定会涉及外交层面,而任何外交战略都会带有政治使命。再者,从近年来国际形势的复杂而剧烈的演变,尤其是美国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以及中国在南中国海域所遭遇的麻烦,或许更能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地缘政治含义。


现在几乎没有人怀疑美国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就是为了遏制中国。二战后美国在经济、军事上的强大,使之成了世界上的唯一霸主。虽然中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也成了经济大国,但它一再宣称坚持和平崛起,而且仅仅是经济上的崛起。但中国的崛起,尤其是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却引起了美国朝野的警觉,奥巴马就曾不止一次地宣称,美国“决不做老二”。这充分说明美国担心中国超越自己;而中国提出的建立中美之间的“新型大国关系”,亦令美国不悦,好像中国欲与美国在世界面前平起平坐。


再者,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不仅增加在亚太地区的军力部署,且利用钓鱼岛问题支持日本、借用南中国海的领土争议而拉拢菲律宾、越南等国与中国抗衡。近日七国集团(G7)外长会议更在日本推动下通过了一份关于“海洋安全问题”的声明,欲制定所谓的《南中国海行为准则》。所有这一切都使中国面临地缘政治的严峻挑战,更对中国与中东、欧洲经过南中国海的进出口贸易,尤其是进口油气资源遭遇了麻烦。而且美国基于“亚太再平衡”而推出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足以导致中国每年至少损失1000亿美元的出口额度。


面对这样的态势,如果采取与美国硬拼的策略,对中国是极为不利的,毕竟在实力上中国尚无法与美国匹敌。中国采取的策略是,一方面加强军力,以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这从中国近年来大力加强军备实力可窥其一二。另一方面,则是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借助西进战略,即“一带一路”战略尽量避开由于“亚太再平衡”所造成的对中国的围堵。


借助历史上丝绸之路的构思,实施西进战略,应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提起2000年前的丝绸之路,人们会忆及漫漫长路上驼铃声声的美丽画卷。但当年丝绸之路基本上是纯粹的贸易,不存在或极少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干扰。如果依照中国对于“一带一路”的设想,与沿线国家营建和睦共处、合作共赢的环境,赢得沿线国家的信任、支持与合作,使“一带一路”战略得以成功实施,不仅摆脱美国来自东面的围堵,也会为中国带来地缘政治上的好处,或许会使一些沿线的国家成为中国的地缘政治伙伴。


然而,今日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恐怕没有当年丝绸之路那样的诗情画意了。既然“一带一路”并非只是出于经济层面的考虑,而更多涉及地缘政治的因素,那么,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博弈,而且,博弈将是多方面的,恐怕不仅仅只涉及中美两国。


也就是说,“一带一路”规划实施起来会有或多或少的风险。毕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且,在交流、合作中会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要求不同而产生摩擦,更因为有的国家政局不稳,会使合作产生变数。因此,在实施“一带一路”过程中会充满挑战,在缅甸、斯里兰卡等地实施的项目中已经出现了波折就是明证。而且,在这些事件的背后似乎可以看到美国的身影。


另一方面,丝绸之路上的几个中亚国家乃是前苏联的加盟国家,他们与俄罗斯有着特殊的地缘关系。中国与它们发展更紧密的关系,或许会引起俄罗斯的警觉,进而影响中俄关系。


中国已经正式推出、并即将开始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但它比中国主导的亚投行的运行要复杂得多,后果如何?人们只能拭目以待。


作者是前中国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现为加拿大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