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明天举行对话 中美共同利益大于分歧
2015-06-22 00:33:30 来源:联合早报网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昨天发表评论文章指出,明天举行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引人关注的不仅是对话磋商本身,更重要的是中美关系走向”。
文章提出,中美建交36年来,两国各方面利益深度交融,“成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坚实基础”,呼吁美国从两国根本利益和关系全局出发,认识到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双方的战略抉择。
中国官方和学者认为,这一轮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具有特别意义。它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巴马9月会面前,中美两国磋商沟通的重要契机。中美在亚太地区的摩擦有升温的态势,从网络攻击、香港政改争议、中国人权问题到今年4月以来就中国在南中国海岛礁建设的口舌之争,此次对话的焦点将落在中美如何就这些分歧开展对话,为习近平访美取得新成果做准备。
习近平是在2012年访美时最先倡议“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两国关系发展模式构想。习近平2013年和去年与奥巴马进行“庄园会晤”及“瀛台夜话”时虽再次提出,美方却没有接话,显示美国对此构想有所保留。
《人民日报》这篇署名“钟声”的评论文章一开始先从中美的“矛盾面”谈起,再细数中美两国的利益融合,强调两国共同利益大于分歧。
文章指出,中美经贸和人员往来不断加深,去年双边货物贸易额达5500多亿美元(约7315亿新元),相互投资超过1200亿美元,中美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人员往来现在每年达400多万人次,每天有1万多人往来于太平洋两岸。两国双边务实合作,达成涉及签证互惠安排、应对气候变化、两军关系深化等协议,不仅两国受益,也惠及世界。
在国际事务合作方面,两国在朝核、伊核、阿富汗等国际和地区问题以及反恐、应对伊波拉疫情等全球性挑战开展了沟通协作。
文章表示,中美作为两个最大经济体、同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广泛共同利益,也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肩负着共同责任。“中美合作开展得好,将成为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世界繁荣的发动机。”
另一方面,中国外交部在前天主办“蓝厅论坛”,以“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对话·互信·合作”为题,邀请多名中国国际关系学者评论中美关系走向,在中美高层对话前,为中国倡议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外交政策造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钊在论坛上指出,美国政界和学者总会对中国崛起会不会挑战现行的国际体系抱有疑虑。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长,这种疑虑越来越强烈。
学者:美不适应中国崛起
陶文钊指出,一些美国评论认为中国提出设立金砖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要取代现存的国际体系,“这是一个误解”。
他表示,中国的这些倡议是为区域发展提供公共产品;对于“一带一路”,中国是倡导者,并非主导者,中国希望与沿线国家一起推进发展项目。“‘一带一路’不是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体系,而是对现有国际体系的补充和完善。”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心伯则认为,中美最终能不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主要取决于中美两国在亚太的合作。
他分析,当前美国国内对中美关系存在比较消极的声音,这个情况背后反映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问题就是美国在变化中的世界上,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致不适应中国的崛起;世界越来越多极化,美国还以为这个是一个单极世界,希望继续巩固美国在世界的主导地位。
吴心伯表示,希望即将到来的中美对话,不仅要讨论具体的问题,也探讨美国在变化的世界中怎么适度地建立它的地位,应该如何适应中国的崛起。“这些讨论我觉得对中美关系的未来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