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社评:《华尔街日报》为何又炒作“全球贸易战”?

2024-08-24 09:10:25       来源:环球时报

“中国为何要启动新一轮贸易战?”《华尔街日报》最近以这一耸人听闻的标题写下了一篇很失水准的文章。其拿中国“希望通过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来恢复经济活力”做文章,认为此举将挤压世界各地的企业并引发对新一轮全球贸易战的担忧。这个观点本身算不上新鲜,还是在炒所谓“产能过剩”的冷饭,只不过《华尔街日报》用更有煽动性的“全球贸易战”标签给它冲流量和带节奏。


按照《华尔街日报》的歪理,对外开放的中国“有罪”,保护主义的美国反倒“有理”。它还下“指导棋”说,中国经济“需要从根本上反思”,“摆脱对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过度依赖”,变得更像美国,才“有可能走上更稳健的增长道路”。不知道《华尔街日报》希望中国向美国学习什么?是以《通胀削减法案》搞歧视性补贴政策,还是连续阻挠世界贸易组织(WTO)上诉机构法官遴选,抑或对甚至没有出口到美国的中国电动汽车加征100%关税?当《华尔街日报》以美国为“标准经济体”要求其他国家的时候,自己照镜子了吗?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进步不是偶然的。自2000年以来,中国研发投入平均每年增长14.2%,是美国的4倍。货物贸易出口国际市场份额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当然作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进口国际市场份额也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二的位置。作为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环境下开展的国际贸易,出口情况从根本上取决于比较优势,其次受到外部需求的影响。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经济的财经类专业媒体,中国制造业的这些实际情况《华尔街日报》不是不知,而是故意不说。


如此颠倒黑白、故意散播错误观点,《华尔街日报》除了专业水准堪忧之外,恐怕更多的还是别有用心。今年以来,《华尔街日报》多次发表文章唱衰中国经济。美国这一轮对华所谓“产能过剩”攻击,《华尔街日报》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肉喇叭”角色,其目的无非是为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找借口,给美国政府打压遏制中国新能源产业做舆论动员。


然而,要说谁引发了全球对新一轮贸易战的担忧,恐怕没有国家会比美国更合适。2023年,WTO成员通报的技术贸易壁垒(TBT)措施达4000多件,其中美国通报的TBT措施为454件,比排在它后面的5个成员通报的总数还要多。而根据WTO今年7月发布的监测报告,尽管面临保护主义压力,多数成员仍在积极促进商品贸易,减少或取消进口关税,废除或放松进口数量限制,贸易促进措施总数超过贸易限制措施。WTO认为,这显示出各成员对于保护贸易自由流动的强大决心。此外,能看到各成员利用WTO以及其他机制找到了解决分歧的办法。这些结论都清晰地说明,《华尔街日报》描述的那个到处是贸易摩擦的世界是虚构的,全球化大势没有变,是美国把车开倒了。


中国的制造业发展不会损害全球其他国家,美国的保护主义才会。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可以充分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实现各贸易方的福利最大化。而保护主义往往导致通胀高企、企业生产效率降低和生产生活成本上涨。那些被贸易壁垒保护起来的企业,将失去技术创新和优化成本的动力。而得不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市场需求就提振不起来,反过来进一步拖累企业。


我们注意到,《华尔街日报》这篇文章从头至尾没有提到WTO,此前相关文章也甚少提及。全球贸易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出现一些局部摩擦是很难避免的,关键是通过WTO规则机制来解决问题。无论是《华尔街日报》还是华盛顿,都没有资格越过WTO来给其他国家扣帽子。


今年前7个月,中国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时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6.2%。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一些美国媒体,前一个月说中国出口下降“威胁世界”,后一个月说中国出口上升“威胁世界”。如果它们没能切身感受到来自中国进出口和投资带来的好处的话,那也是它们的心态和政府政策所导致的。它们需要躬身自省,而非诿过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