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从安保法看日本外交的现实之争

2015-09-24 08:54:11       来源:联合早报网

9月19日,日本执政联盟凭借多数议席在国会参议院会议上强行表决通过了安保相关法案,日本右翼政府“修宪”的步伐向前迈进重要一步。但从安保法案出台的整个过程来看,可以预见日本社会的强烈反对抗议活动仍将持续,甚至可能愈演愈烈。

可以说日本社会关于“修宪”仍然存在巨大争议,右翼政府与社会主流民意在外交理念上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张力异常显著,而且随着右翼政府不断加快“修宪”步伐,这种矛盾日益激化凸显。

二战后,由美国的主导,再加上日本国内反战和平主义思潮的推动,日本国会通过了《日本国宪法》,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国基于维护国际和平的目标,放弃交战权,不保留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作为世界上首部在法条中加入放弃战争条款的宪法,《日本国宪法》又被称为“和平宪法”,理想主义色彩浓厚。二战后以来,这部理想主义的“和平宪法”不仅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也为亚洲的和平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修宪”政府的现实主义倾向

“和平宪法”制定以来,日本国内保守主义派的“修宪”声音就一直不断。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格局的转变与经济的泡沫化,日本军国保守主义势力的不断壮大,国内“修宪”运动开始加速推动。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政党政治中自民党与民主党两党优位局势的成熟,日本政坛基本被右翼保守势力垄断,再加上美国21世纪“重返亚太”战略对日本右翼势力的倚重与支持,日本政府右倾化的态势不断加剧,其摆脱“宪法束缚”,迈向政治、军事大国的步伐更加紧迫。

对于日本右翼政府而言,一味地追求日本实力的扩张是其核心理念,在经济实力早已成为世界首屈一指之后,他们迫切地期望日本加紧拥有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的政治、军事实力,而“和平宪法”是其扩充军事实力的重要枷锁。

由于宪法的特殊性与民意的支持,直接“修宪”一时难以推动,日本右翼政府只能不断地通过外围立法或海外派兵加强自卫队力量来执行一种迂回“修宪”战略,如《协助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法案》(即PKO法案)、《周边事态法》、《反恐特别措施法》、《国民投票法》等,而这次安倍政府试图通过的涉及解禁自卫权的安保法案,正是日本右翼政府“修宪”的关键一步。

归根到底,当前日本政府加剧“修宪”运动的根本目的是要不顾一切地增强日本的实力,尤其是政治、军事实力,从而追求更多的国家利益,其中现实主义的理念深含其中。

现实主义是二战后在批判理想主义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西方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理论,也是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其代表学者和著作主要是E.H. 卡尔(Edward Hallett Carr)的《二十年危机》(The Twenty Years' Crisis 1919-1939)和汉斯·摩根索(Hans J.Morgenthau)的《国家间政治》(Politics among Nations)。现实主义主要关注的是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权力政治和战争,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下,每个国家都致力于追求更多的权力,以期处于相对优势的竞争地位以获得安全保障,从而导致战争不可避免。

现实主义的哲学渊源在于人性恶观,反映在国际社会即是无政府状态,从而决定了冲突斗争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因此,为了保护自身生存,国家应该采取一切手段包括武力、政治、外交等手段来增强国家实力,从而实现国家利益,尤其是安全利益。现实主义强调外交的核心目的在于维护国家利益,重点是国家安全与经济利益,反对把道德、公众舆论、国际法置于外交上的重要地位,更反对因为道德和世界舆论及其他社会因素而使国家利益受损。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现实主义主导的日本政府感受到现实压力剧增,基于现实主义的国际思维,日本右翼政府片面认为中国的崛起一定会威胁到日本,因此企图通过加速“修宪”增强军事实力来确保自身的安全、经济利益。简言之,21世纪以来,日本右翼政府通过加紧外围立法,加剧“修宪”扩充军事力量的根本目的,不外乎是要尽力增强自身的国家实力,以期确保日本在亚洲乃至世界处于相对优势的竞争地位,从而维护日本的安全、经济等利益。

护宪民众的理想主义精神

但是,应该看到,21世纪以来,在小泉、安倍等日本右翼势力主导的政府加速推动“修宪”步伐的同时,日本民间社会的“护宪”声音一直不断。可以说,二战后五十多年来在“和平宪法”精神的洗礼下,和平主义外交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当前,对于多数日本民众而言,他们强烈反对战争,崇尚和平,排斥国家权力,尤其是对国家一味地追求政治、军事权力极为反感,这种思想在日本文化知识分子身上表现愈加突出。进一步而言,日本民众的这种反战和平思想深刻体现了国际关系理想主义的核心内涵。

理想主义是国际关系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理论渊源,或者说一种较为系统的思潮,其思想主要来源于英国哲学家边沁(Jeremy Bentham)的理性主义与康德的永久和平论。理想主义出现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对一战的深刻反思,它相信通过消除愚昧和偏见,国际社会能建立一种和平和正义的世界秩序。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前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其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主张人性本善,强烈反对战争,致力于发现一种理性的办法来取代战争。

在对外关系中,强调所谓的国际主义,崇尚和平,而不强调国家利益。在日本护宪民众的理念中,反对战争已经是他们的核心观点,对于日本的安全保障,日本民众多倡导用和平的手段来实现稳定与维护和平,主张依靠国际组织、国际道德、公众舆论等手段来解决日本与周边国家的矛盾冲突,而不是通过制定安保法案、扩充军队来解决问题。

另外,日本社会民众的强烈反战还体现出一种排斥国家权力的特征,尤其是反感政治、军事权力的肆意扩张。理想主义认为,正是由于国家之间相互追求相对权力,才导致战争的爆发。总之,战后《日本国宪法》中强调的“放弃武力”、“不保持军队”、“不承认交战权“等内容是一种极致的理想主义表现,而在“和平宪法”长期熏陶下的日本民众的反战和平思想,也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整体来看,21世纪以来日本政府加紧推动的“修宪”举措与日本民间社会日益激烈的护宪运动,所反映的是日本外交现实主义倾向与和平主义理想之间的对立冲突。由于“和平宪法”所确立的和平主义外交理念在日本社会早已深入人心,尽管此次安保法案被强行通过,但日本右翼政府想要一味地追求政治、军事实力的扩张,注定难以获得民意支持,进而招致民众的反对与抗议,而在民主观念盛行的今天,罔顾民意甚至逆民意而行的政府亦将寸步难行,最后难免走向下台。

作者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学理论博士生黄继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