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后安保政策的重大变化
2015-10-01 00:25:08 来源:联合早报网
9月19日凌晨,日本参议院表决通过了安全保障关联法案,其中最重要的突破,是集团自卫权的行使限制正式从立法上得到解禁,这是日本战后安全保障政策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外交部连夜发表声明对于日本今后是否坚持专守防卫和平道路表示了重大的关注。
连日来,中国主流媒体一直报道日本在野党在国会使用各种办法阻止法案通过,国会外则大批民众冒雨示威游行反对法案,日本各大舆论调查也显示反对法案者超过赞成者,大家对此结果肯定感到很困惑。一如既往,专家们的解读似乎仍然停留在安倍政权严重右倾以及军国主义复活危险的老调上,然而对于日本的重大转变,我们需要从内和外两个方面全面冷静地观察,才能得出更深层次的结论。
为何安保法案会“强行”通过
在面对大多数国民反对的背景下,依靠执政党在国会议席优势强行通过安保法的政治成本是不言而喻的,安倍首相自己也多次承认,国民对集团自卫权解禁的理解还没有深化,这说明他已做好心理准备面对今后几个月支持率的下降。
首先,在野党表面上反对很激烈,但内部实质上意见分裂,这不是政党之间的路线和意识形态斗争,更多的是政党利益和程序之争,因此没有让执政党感到真正的压力。作为最大在野党的日本民主党在安保问题上并没有统一的意见,例如前首相野田佳彥,原外长前原诚司等保守派民主党议员对于行使集团自卫权持积极态度,而那些从原来社会党合入的议员则反对。今年4月,民主党对安保法案的统一对外口径定位“不能够容忍安倍政权推进的集团自卫权行使”。这是一个非常模糊的表态,让人感觉民主党反对的是安倍政府,反过来说如果不是安倍执政是不是就可以解禁呢?这似乎是在为今后万一获得政权后承认集团自卫权留下余地。
正因为党内在路线上存在分裂,民主党并没有提出有力说辞反驳执政党法案,这就是说民主党没有能够回答一个关键问题:随着国际结构的变动日本的安保政策应该怎么办。为了避免党内分裂的公开化,民主党采取了偷换概念的战术,即回避讨论日本需要什么样的安保政策,而把焦点放在自民党提出的安保法案是否违反宪法程序性问题上,并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以“违宪论”为理由来争取将法案变成废案。
参议院的审议超过200多小时,仔细看民主党等在野党的质询大多数集中在是否违宪,而日本需要什么样的安保政策,如何才能更好服务日本利益的关键讨论,基本上看不到,最后使用封锁国会内通道,包围议长阻止表决的方式,实际上也显示了黔驴技穷的窘境。
第二,从民众角度来看,他们同样面临着同在野党一样的困境。一方面,大多数都认为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日本的安全政策需要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意安倍政府以快速的方式推进安保政策改革。反对安保法案代表人物庆应大学名誉教授小林节,是长期以来积极主张修改宪法的学者,此次却严厉批评这个法案是一个战争法案,并把批评的矛头转向了修改集团自卫权宪法解释为违宪,即把讨论的方向变成了技术层面的讨论。
再看国会外面游行示威者的口号背后的逻辑同样是“违宪论”,在野党、民众、学界逻辑的重叠以及相互促进结果,形成在一个非常脆弱的逻辑基础上,把反对势力聚集在批评安倍政府违反宪法程序。这本来是一个关于日本未来安保基本方向的讨论,以及确定日本如何同世界打交道的本质问题,反对势力却将其变成了一个法律问题了。安倍政府正因为看到了反对势力实际上的脆弱,并判断即使一时间支持率下跌,但过后等民众习惯了,热情就会消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安倍“强行通过”安保法案从战术上说是成功的。
日美关系会更紧密吗?
新法案通过后的中美日三边关系将会如何变化,笔者以设问方式讨论。
一、日美关系会不会更加平等,更加紧密?
2006年,安倍晋三首次执政前出版的《美丽的国家》中,表明只有解禁集团自卫权才能体现日美安保条约的双务性(目前的安保体制是美国单方面保护日本,日本提供基地),日美关系才能实现对等。笔者认为集团自卫权解禁不仅不会让日美同盟更加对等和紧密,反而会向着更加不对等和双方都不满意的方向发展。
首先,集团自卫权意味着日美之间在军事上将会进一步实现共同行动和一体化,在美国强日本弱的情况下军事一体化的深化,将意味着日本在战略上自由度进一步减少,自卫队就有可能实质上成为美国军队体系的分支。
第二,集团自卫权的前提是设定共同敌人,安倍政府在法案审议时突出所谓的“中国威胁”,公布了中国在东海油田开发的照片。但是同盟国家的假想敌人是很可能不一致的,有时候A的假想敌不一定是B的假想敌,但是为了继续同盟将有可能被迫接受假想敌的压力,相反造成自己安全的负效应,两者的假想敌越是不一致,这种负效应越多,因意味着双方假想敌绝对数增多。
从日美两国来看,假如美国的假想敌可能不是中国和朝鲜,而日本将这两个国家定为首要假想敌,美国就会受到来自日本的压力接受假想敌的设想,美国若为了同盟而勉强接受,那美国实际上增加了两个新的敌人。相反,假如美国的假想敌是伊朗或者反美恐怖组织,而这两者同日本没有直接关系,但迫于压力日本可能必须接受。集团自卫权很有可能是安全负效应的出现。
第三,美国的战略高度灵活性会让日本感到被同盟背叛造成相互之间猜忌的增加。1971年,当日本还在为阻止日美曾经的共同敌人中国重返联合国,不遗余力地进行外交努力时,基辛格正在北京秘密访问,并告诉周恩来日美同盟是为了阻止日本军事复活的手段。美国的敌友关系设定并不是固定的,美国现在一方面喊口号“回归亚洲”似乎要遏制中国,另一方面却要同中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如果日本误认知日美又共有了共同对手,舆论风向一边倒,加上领土历史问题风波,并自我安慰有了集团自卫权美国人会更加可靠,这很可能再次经历一次新的“尼克松(尼克逊)冲击”。
第四,美国军事实力超过任何国家,是否需要日本在军事上保护美国安全,事实上是一个伪命题,从美国来说更希望日本承担更多的经济成本,但经济实力相对下降的日本在这方面并不愿意慷慨。
二、日美同盟强化会不会对中国构成更强威慑力?中日关系会变得更稳定?
领土和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对于日本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但如果把对应的政策逻辑过度偏重军事,将本末倒置。集团自卫权首先是一个使用武力的军事问题,东海领土争端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不是军事问题。突出集团自卫权的客观结果是日本不断测试美国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对于建立一种新的同中国打交道的方式的动力受损。
美国不愿意卷入中日的争端,又不愿意放弃日美同盟,这就会出现表面应付日本从而导致日美之间无休止的意愿确认,而日本每一次确认的筹码可能都会提高,因为在疑惑中测试出的结果永远不会让测试者感到满意,例如对于尖阁诸岛(中国称钓鱼岛)是否适用日美条约,美国总统已经做出了承诺,日本仍然对此不放心,如果有信任的话,还需要这样反复的确认吗?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2日对美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日本安保法案在这个时间点通过,着实是对中美元首一个重要的信号,主要是为了向美国展示日本强化同盟的决心,并提醒美国在亚洲外交上需要明确立场。然而,日本捆绑美国威慑中国的逻辑,将会强化中国通过强化中美关系破解的思维,客观的结果是日本在中国战略棋盘上的地位不是增强了,而是降低了。在战略上,中国将很有可能不把日本作为一个重要的对象来看待,在战略上日本越是同美国一体化,中国就会越是倾向用中美关系调节中日关系的逻辑。
新安保法案可能影响中美日三边关系,造成日美关系和中日关系停滞不前,到时日本可能才会真正从战略上讨论究竟什么样的战略最能保护日本的国家利益,而非在形式上做文章。安倍内阁通过安保法案从战术上说是成功的,但在战略上则未必成功。
作者是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