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力:“一带一路”下的中欧合作如何双赢?
2016-03-31 09:01:48 来源:FT中文网
近期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捷克,再次让人关注欧洲在一带一路中的角色。一带一路倡议/战略是新一届中国政府对外关系的顶层设计,将在未来8-10年统领中国的对外事务。基于中国的综合实力与全球影响力,任何大国都难以忽视这一战略。美国加快推进TPP、强化在亚太的军事存在与此有关;印度的季风计划与香料之路计划,日本的亚洲基础建设资助计划,应对一带一路的味道甚浓;俄罗斯的反应是,同意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对接。那么,作为全球发达经济体聚集区的欧洲,没有理由例外。身为欧洲的代言人,欧盟还在摸索应对一带一路的系统方案。擅长多边主义的欧盟也许愿意倾听一个中国战略研究者的相关思考。
一些学者认为推行一带一路不过是“消化外汇储备、化解过剩产能、多交几个朋友”,这种观点显然有失片面。对中国来说,这是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之间,第一次由中方发起的有计划的沟通与对接(元朝是蒙古帝国与中华帝国的交汇点,在中华文明中不具有代表性)。华者,花也,引申为最发达的部分。在两千多年里,中华文明整体上一直是东方文明的核心部分。以此为基础,诞生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体系,费正清等西方学者着重从经济与贸易视角揭示这一体系,将之概括为朝贡体系。而以黄枝连为代表的一批东方学者则从文化特色角度把握这一体系,将之称作天朝礼制体系。还有一批东方学者(也包括笔者)则认为,从权力等级、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成熟度等方面,倾向于使用华夷体系(或华夷秩序)这一概念。这一体系与欧洲的情形不太具有可比性。如果一定要比较,则显然迥异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后的欧洲,相对接近于中世纪之前的欧洲,尤其是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的欧洲。
中华文明有文字记载的起点很可能是《易经》,以后发展出道家、阴阳家,墨家、儒家等枝干,结合佛教还产生了禅宗等枝干。较小程度上中华文明还包括大乘佛教、法家等分支,以及萨满教、回教、土地公崇拜、妈祖崇拜、关公崇拜等领域性或地方性文化分支。这些文明的影响主要限于东亚地区。近代以来,滥觞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民族国家体系向全世界扩展,天下体系坍塌,中华文明不断被侵蚀,中国长期处于向民族国家转变的进程中。蒋介石时期的中国与毛泽东时期的中国大致上都处于这个“历史三峡”中。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尝试在东亚地区各族群建立或转向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扮演中心国家的角色,但二战的结局意味着这一尝试失败。战后的日本转而追求经济领域中的“中华”地位。日本获得了成功,东亚经济雁型模式的形成是典型标志。1980年代日本一国的GDP远远超过了东亚其他国家GDP的总和。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聚焦于融入世界、发展经济。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2014年中国的GDP大约是日本、韩国与东盟九国(即东盟十国减去马来西亚) 总和。而且,中国经济虽然进入了新常态,增长速度依然较高,GDP可能在未来十年赶上美国。体量巨大的中国的这种巨变,不但改变了自身的定位与认知,对世界的影响也日益扩大。于是,重构亚洲乃至亚欧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就成了现实的需求。200年来,中国第一次有能力、有意愿这么做。但是,以战争方式或通过建立殖民地来实现这一目标,或者重现具有等级差别的天下体系,已经不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以和平方式实现上述目标是不二选择,操作上则遵循“提供增量”这种各方都比较容易接受的途径。
一带一路战略就是这种思路的体现。体现中国的自我认知已经从“东亚国家”变成“亚洲中心国家”与“亚欧大陆东端的大国”,并希望从“有世界影响的地区大国”变为“综合性全球大国”。就现阶段而言,中国的比较优势在经济领域,尤其是第二产业(机械制造、通讯产业等)。因此,周边国家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点。而与经济发达、文化领先的欧洲之间的协同合作,不但会有力推动这一进程,还将强化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升中国的经济水平,欧洲的市场、技术、多边合作理念与经验,都是中国所需要的。
对欧洲来说,这是与中国建立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纽带的重大机遇。大约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起,欧洲成为全球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三大思想运动为欧洲的崛起奠定了思想、文化与政治意识形态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因而得以在欧洲发轫,而资产阶级革命为欧洲的崛起做了政治上的准备。
宗教改革触发了基督教新旧教派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即被称作宗教战争的三十年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分属新旧教派的一些欧洲国家之间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它为政教关系与国家间政治关系做了新的安排,标志着世界历史从帝国时代开始向主权国家时代转化(进而以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为标志,世界进入民族国家时代)。这场战争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催命符和荷兰王国的催生婆。三大思想运动特别是启蒙运动,海外贸易与殖民地扩张,圈地运动,手工厂技术积累,共同催生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展则使得欧洲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使得欧洲成为世界中心,在欧洲(特别是中西欧)流行的民族国家因而成为世界其他地区族群追求的国家形式。
但是,民族国家的固有缺陷(如民族利益至上)加上一些国家领袖的帝国野心,又使得欧洲国家陷于两次世界大战。大战让欧洲元气大伤,并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还成为冷战时期两极对垒的抵押品。欧洲各国终于意识到,战争只会造成共输,只有合作与发展才能给欧洲人带来和平与幸福,只有联合起来欧洲才能成为世界上有影响的一支力量。欧洲和平整合进程至此真正开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现在的欧洲已经是全球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成为全球地区整合的样板。就经济总量而言,2014年欧洲国家总和为14.5万亿美元,略少于美国的16.9万亿,多于中国的9.9万亿。
但是,美国已经步入比较强劲的经济复苏。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中国依然有保持较快经济增长的潜力,如果不出意外,经济总量很可能在几年后超过欧盟。而欧洲经济则尚未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复原。由于财政整合落后于金融整合,政治整合进程缓慢,国家依然在欧洲的经济与政治生活中发挥强大的作用,一些国家对欧盟进一步整合心存疑虑,加上人口老龄化,这些因素的协同作用,使得作为成熟经济体的欧盟,经济发展潜力难以与比肩美国,更难与新兴经济体媲美。欧洲在全球政治经济中的地位有进一步下降的危险。欧盟发展独立防务力量的努力更受到北约的掣肘。环视全球,与中国的合作无疑是一个现实的选项。毕竟,在升级改造西欧老化的基础设施、推进中东欧的经济发展、推进欧洲独立防务力量、提供商品与技术市场等方面,中国都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中欧关系而言, 双方也存在强化合作的必要性。近两百多年来,欧洲一直在双边关系中占主导地位,通过软硬两手,让中国体认到了什么是现代性,尤其是思想、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中国作为适应者与学习者,直到最近几十年,才算摸到了自身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经过几十年的全力建设,中国首次有能力向全世界提出一项实现和平崛起的对外综合战略,即一带一路战略。中国的欧洲政策,将在这一框架下实施。现在规划的六大经济走廊中,至少有两个(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以欧洲为目的地,西欧更是渝新欧、蓉新欧、汉新欧、西新欧、郑新欧、义新欧等多个国际班列的终点。欧洲参与到一带一路中,意味着欧洲理解了中国现在的对外关系“纲领”,并对其加以支持。这意味着双方走向了全面、平等的合作。西欧国家中,英国目前这方面做得比较好。
欧盟毕竟不是单一国家行为体,不大可能像美国那样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或者像中国那样推出一带一路战略。但这不意味着欧盟不能有所作为。美国在亚太再平衡战略框架下,经济领域针对亚太地区推行TPP的同时,针对欧洲推出了TTIP。虽然进展落后于TPP,但没有人怀疑,TTIP最终也会达成。这一进程主要取决于欧洲国家间对自身利益的协调。毕竟,基于共同的文化传统、经济联系、政治偏好以及军事纽带,强化跨大西洋经济关系符合欧洲的利益。而TTIP的高标准,也有助于强化欧洲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那么,针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欧洲应该如何因应?需要另外找一个“帽子”么?
据说欧洲对一带一路战略抱有疑虑,甚至建议中方不要使用“战略”一词(这或许是中方现在不时申明“一带一路是国际合作倡议”的原因之一)。出于本能、价值观、不习惯等多种原因,欧洲的反应可以理解。但欧洲文明的显著特征是“捧着圣经追求商业利益”(或叫“左手圣经右手商业利益”),而且,作为国际政治中经验丰富的行为体,欧盟及其成员国显然清楚与中方合作的必要性,而不会太在乎这种合作是否有一个称心的“帽子”。并且,当价值观与巨大的利益不能兼容时,对利益的考虑通常占上风。欧洲主要国家过去几年的对华政策都凸显了这一点。既然欧洲不能编织出更好的“帽子”,不妨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进行合作。毕竟,重要的不是中国是否使用“战略”一词,而是中国在推行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是否让欧洲切实获益。然乎?
那么,一带一路下的中欧合作在哪些方面可让双方获益?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中欧各自从对方可获得的益处外,至少还有以下三点。
推进亚欧大陆与其他地区的发展。从现代性的角度看,亚欧大陆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建构民族国家、推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希望利用自己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发展经验、比较优势、经济与技术能力,为周边国家的发展做贡献。欧洲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部分国家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他们在全球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希望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在推进亚欧大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上,中欧可以优势互补。同理,中欧也可以合作推进其他地区(特别是非洲与拉美)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但是, 推进亚欧大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维护其稳定,是提升中欧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环节,也有助于双方的发展,从而提升这一大陆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在中欧的对外政策上具有某种优先性。
为多文明共存建立树立全球样板。亚洲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东正教、佛教、印度教、道教、儒教、神道教等世界主要宗教的发源地,迄今仍是犹太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佛教文明、印度教文明、中华文明、波斯文明与什叶派文明、日本文明的主要分布区,而欧洲则与与北美、拉美共同构成基督教文明的三大分布区。历史上,宗教矛盾引发了大量的冲突乃至战争。在核武器时代,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已经很低。伊斯兰教不同教派之间的战争、伊斯兰极端势力挑起的武装冲突虽然引人注目,但很难引发世界大战。和平竞争、追求经济发展、谋求共存共荣已经成为世界主流。欧洲与中国都是多文明共存区域,虽然其内部各有一些宗教问题有待解决,但不会影响大局。双方在应对亚欧大陆的宗教极端势力以及与此相关的恐怖活动上具有共同利益。中国与欧洲的良好关系正说明:不同的文明之间可以友好相处、合作共赢。而中欧在处理宗教纷争上的经验、意愿与能力,有助于双方合作推动不同文明的和平共存,把亚欧大陆从文明冲突的典型变成文明共存的样板。
推进全球的多极化进程。欧洲有可能在经济总量、某些全球性议程的设定等方面超过美国。中国在经济总量、对外贸易额、国防开支、在亚洲的经济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也可能超过美国。但在整体军事实力、科技创新能力、教育水平与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对外文化影响力、对国际机制的影响程度等方面,欧盟与中国在可以预期的未来很难超过美国。也就是说,以全球综合影响力为标志,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角色地位不容易被取代。但美国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一些国际事务上推行双重标准,间或出现单边主义倾向,不能容忍任何国家主导地区安全事务(如欧盟在欧洲、中国在亚洲),经济实力不足以维持美元在现有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中国与欧盟都主张推进全球多极化进程,以便在本地区事务和一些全球性议题上,获得与自己实力相称的地位或影响力。中欧双方的互相支持显然有助于这些目标的实现。
总之,中欧双方不存在战略冲突,彼此间的经济互补性强,都希望推进全球治理的多极化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全球地位。这是双方强化合作的基本背景。二战与冷战让欧美建立起了强大的跨大西洋纽带。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欧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纽带将大大强化,这不但让双方获得眼前的利益,也可望弥补双方对美关系中的短板。长远而言,中欧之间的成功合作,还有助于把欧亚大陆建设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板块,其全球综合影响力将超过美国。
(本文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战略室主任 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