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德媒:在南海对华施压将适得其反

2016-07-21 09:31:11       来源:参考消息网

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网站7月17日刊发题为《对华施压将适得其反》的署名文章,作者德国黑森和平与冲突研究基金会董事会成员彼得·克罗伊策在文章中称,海牙的一个仲裁庭7月12日对中国与菲律宾的岛屿争端作出裁决。裁决结果完全支持菲律宾的立场,尽管中国不予承认。裁决驳回了中国宣称对大部分南中国海拥有主权的历史性权利。此外,仲裁庭还剥夺了南中国海争议海域所有地物的岛屿地位,它们因此也无法充当中国划定专属经济区的基础。由此一来,菲律宾专属经济区获得全面承认。

文章称,在国际法面前,国家不分大小,不分强弱,都是平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是“伟大的平等主义者”——如曾长期担任菲律宾外长的阿尔韦特·德尔罗萨里奥所说。但警惕不要仓促下结论——国际法与国家法律的共性很小。一方面,国际法缺少能够顶住阻力执行判决的机关。另一方面,契约法只对契约方有法律约束力。而中国将这一仲裁程序视为违法。中国并未参与仲裁并宣布不承认这一结果。因此该裁决实际上是无法被付诸实施的。

文章称,中国的行为模式与其他大国无异。虽然国际法通常会得到遵守,但也一再出现特例和擦边球情况。例如美国自己就多次无视国际判决。最知名的案例是1986年国际法院判决美国在尼加拉瓜港口布雷违反国际法。美国当时与中国现在一样,宣称国际法院没有管辖权并且拒绝承认判决。此后,尼加拉瓜还多次尝试通过联合国安理会迫使美国承认这一判决,但均遭后者阻挠。美国也未加入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简称《公约》)在内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因为它不希望受到这些条约的束缚。

现在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文章称,原则上应避免公开向中国大举施压。这会对地区安全形势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中国目前可能会有两种对抗反应:首先,中国可能——类似2013年底在东中国海的行动——在南中国海划设所谓的防空识别区。该区域估计包括南中国海大部分地区。激烈的对抗反应可能很快就会出现并且会进一步加剧冲突。

其次,中国可能会退出《公约》。中国2006年曾通过公开声明表示不接受《公约》规定的一些程序——诸如此次海牙的仲裁程序。中国(和其他很多国家一样)在声明中完全合法地指出,关于《公约》第298条所述的任何争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接受《公约》第十五部分第二节规定的任何程序。现在清楚的是,这并不能充分保护中国免于不涉及主权、划界或军事活动的程序。就此而言,中国可能面临更多诉讼程序。要避免这一点,中国可以通过退出《公约》并像美国那样将之用作国际法惯例,而不必再接受其特殊的争端仲裁规定约束。抛开当前个案不看,因为中国迄今履行了所有国际条约义务,它的这一重新定位并不符合国际社会利益。

文章称,对北京公开施压肯定会引起中国的强烈抵抗,因为这一话题已经充满极端的民族主义色彩。一项民调显示,大多数中国人不仅将南中国海岛屿遭外国侵占视为对中国国家尊严的损害,也将之视为对个人尊严的践踏。此外,分别有超过70%和45%的中国受访者支持对他国实施经济制裁和展开军事行动。

他们由此赞同一种远远超出中国政府当下行为的政策。因此近期的重要任务是找到能使中国在对内和对外都能保住颜面并逐渐做出改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应将必要的妥协包装成双边和多边谈判的成果,而非仲裁导致的结果。这件事非常复杂,需要各方最大程度的耐心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