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社论:中缅边境稳定符合各方利益

2015-03-17 09:13:10       来源:联合早报网

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两会”中外记者会结束时应记者要求,留步回答关于中缅边境问题时表示,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维护中缅边境的安全与稳定。缅甸政府军自上个月初在缅北边境果敢地区,同叛军“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的冲突不断升级;近日更传出缅甸军机越境进入中国,投弹炸死五名中国国民的事件。虽然缅甸政府加以否认,中国网民已经群情激愤,要求政府军事还击。李克强的答问,是至今中国官方最高层级的表态,反映了北京以大局为重的稳健立场。

缅甸自脱离英国殖民以来,便一直面对分离主义的困扰,不同民族、宗教的地方武装力量,凭借险峻的自然地理条件,长期同政府军对抗,寻求自治甚至独立。缅甸军方也因此在国内的政治进程中,占据了核心的地位。果敢地区的暴力冲突,正属于这类事件;只是这回的冲突距离中缅边境很近,且不幸造成了中国边民的伤亡,容易上升为国际事端。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无疑对中国政府形成一定的政治压力。反过来看,北京如何在周边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里,处理好类似的危机,将决定中国的大国形象及外交影响力。

同朝鲜发展核武器、东海钓鱼岛主权争议、南中国海岛礁的多国主权归属争端相比,中缅边境事件在性质上显然并没有那么严重。首先,缅甸无力挑衅中国;其次,事件不涉及第三国;第三,中缅有密切的经贸和战略利益。这都意味着事件对中国并非重大安全威胁,所以中国在回应时也掌握较大的主动权。这两点使得北京更有能力采取理性克制的态度处理问题。对比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前一日对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的警告,李克强答记者问的措辞,尤其是“责任说”,就透露了这个倾向。

当然,地缘政治考量也左右了北京的态度。就中国的整体国家安全而言,保障西南边境安宁,包括缅甸局势的和平稳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缅甸不但是中国通往印度洋的出海口,更是中东石油输入中国的捷径。以重庆为核心的西部大开发,以及打通中亚命脉的“一带一路”战略,都需要缅甸这条能源快速道。这也是为何中国不遗余力地投入缅甸的基建,包括修建铁路的原因。此外,中国同印度在该地区的战略竞争,美国对缅甸民主化的兴趣,日本重启对东南亚的经援外交,都迫使北京必须维持与缅甸当局的友好关系。

在果敢事件上的理性克制表现,对改善中国在南中国海纠纷时的强硬形象,向东南亚国家展现负责任的外交姿态,不无积极作用。同样重要的是,北京也可以借此向世人表明,中国政府有能力抗拒向民粹主义妥协的诱惑,不会轻易让社会的民族主义情绪,牵动外交决策。这是周边小国对中国崛起最缺乏把握的因素。在具体问题上用行动清楚表明中国理性和平的外交立场,同民间不时涌动的大国心态做区隔,也有利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广。

他国军机越境还投弹,本可以视为侵略行为,至少也涉及主权尊严,中国在通过军方对缅甸提出警告后,再由总理以理性的态度,不失立场地表达对维护区域和平稳定的能力与期待,避免事件失控,不但有助于建立正面的大国形象,也符合区域国家的共同利益。尽管中缅边境事端,同南中国海岛礁争议不能相提并论,可是区域国家还是有乐观的理由相信,只要条件成熟,中国政府是有能力与意愿,理性处理外交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