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调查菲渔业乱象 谁是中国南海生态“杀手”
2024-05-20 11:21:26 来源:环球时报
为促进全球渔业资源科学养护和长期可持续利用,近年来,中国不仅在领海海域内严格执行休渔政策,还接连在部分公海区域开展自主休渔活动,以独创性的举措为全球海洋生态保护作出典范。
然而中国的努力并不总是被理解,甚至被个别国家扭曲,美国和菲律宾联合在南海生态保护问题上不断向中方发难,意图在国际上捏造“中国是南海生态杀手”的形象。实际上,捕鱼技术的滞后,法律法规的缺位,执法能力的不足导致菲律宾渔业野蛮生长,其在南海生态保护上为学界诟病已久,菲律宾渔业行业现状如何?其渔业活动为何在中国南海“劣迹斑斑”?《环球时报》记者近日就相关问题前往菲律宾开展实地调查。
濒危物种出现在马尼拉普通鱼市:一公斤约700元人民币
位于马尼拉市内的Dampa海鲜市场,是马尼拉市内历史较为久远,规模较大的一座海鲜市场,也是各国游客在马尼拉品尝当地特色海鲜的“打卡”地。当记者走进这里,映入眼帘的是水族柜中鲜活的东星斑、石斑和南海锦绣龙虾等名贵海鲜,菲律宾本地商贩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向本报记者推销,称这些鲜活海鲜都产自于南海。这里的一切,似乎与其他南海地区国家的海鲜市场一样,不仅种类丰富而且物美价廉。
而当记者以游客身份向当地商贩询问,能否在这里买到苏眉鱼这种在中国市场上已经买不到的鱼类时,当地商贩则兴奋地表示,“是的!请稍等”,随后便吩咐同伴去市场内隐蔽的角落取货。不一会,一个红色的塑胶袋被人送到这里。当地商贩略带遗憾地表示,目前体型较大的苏眉鱼已经没货,市场上只有小鱼,然后大方地打开塑料袋,向本报记者展示自家的“稀缺货”——一只头部呈现绿色和橙色网状纹的幼体苏眉鱼。
《环球时报》记者近日在菲律宾实地调查中发现全球公认的濒危物种苏眉鱼,在马尼拉的海鲜市场上被公然售卖(拍摄:樊巍)
苏眉鱼,学名为波纹唇鱼,是生活在中国南海诸岛的一种珍稀鱼类。这种鱼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珊瑚鱼,也是全球公认的珍稀物种,世界自然基金会将苏眉鱼列为10种濒临灭绝的生物之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也将其列为濒危物种。在中国,野生苏眉鱼已经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一旦非法猎捕、猎杀或者购买、出售苏眉鱼,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者可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这种鱼因此也被许多网友戏称为“牢饭鱼”。世界自然基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该鱼存世量已不足十万,一份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发布的名为《中国南海渔业未来》的报告显示,在南海部分地区,苏眉鱼和石斑鱼在过去8年的数量下降了差不多100%。
然而在菲律宾,捕捉售卖这种珍稀鱼类却是一些渔民快速致富的门道。当地商贩告诉记者,他们售卖的苏眉鱼捕自于菲律宾南部的巴拉望岛,一公斤的售价为5500比索,折合人民币7百左右,而一位菲律宾渔民平均月收入却只有3000比索,捕捉、销售这种鱼的经济回报堪称丰厚。随后,本报记者以价格太过高昂为由拒绝购买这种鱼,当地商贩也表示理解,并称这种鱼之所以卖得很贵,是因为这种鱼十分稀少,不是经常能够买到。
在菲律宾的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这种半遮半掩的交易模式真实地发生在许多南海珍稀物种的身上,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砗磲。一位菲律宾当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如果到菲律宾的公开市场上询问能否买到砗磲,得到的答案多半是否定的,因为这些珍稀物种在菲律宾的法律中也是禁止售卖的,但是如果找到了黑市上的交易商,提出自己的购买需求,他们会按照订单去收货或是挖采,“这种现象在菲律宾南部的部分省份尤为常见,因为那些地方菲律宾政府管理能力较为薄弱,非法盗挖、盗捕珍贵物种的黑色产业较为发达。”
野生动物司法委员会2021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显示,自2019年以来,菲律宾非法采捕以及被举报发现的砗磲贝壳查获案件数量急剧上升。查获的大多数砗磲来自于巴拉望岛沿海地区,报告称巴拉望岛是菲律宾唯一一个在野外发现库氏砗磲的地方,加上该岛地理位置偏僻,而且接近中国南海,因此是一个主要的砗磲储存点。“据说菲律宾巴拉望岛的砗磲价格在新冠疫情中翻了一番,达到了 2000菲律宾比索每公斤,这为菲律宾渔民参与砗磲采捕提供了更大的经济刺激。”该报告称。
无视事实:美机构为菲律宾“量身定制”生态报告
即便猎捕珍稀海洋物种的事件在菲律宾屡见不鲜,但是负有监管之责的菲律宾政府也不会遭受平日里热衷于炒作环保议题的部分西方国家的指责;相反,一些西方的研究机构甚至会配合美菲搅局南海的政治需要,为菲律宾官方“量身定做”南海生态报告,用来作为攻讦中国的“抓手”。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2023年发布的一篇名为《南中国海面临的环境威胁》的报告称,近几十年来,捕捉鱼类和砗磲、疏浚以及人工岛建设的增加,给南海独有的数千种物种“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该报告将矛头直指中国,称卫星数据显示,中国南海有至少21万英亩的珊瑚礁被摧毁或遭受严重破坏,这归因于中国在南海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中国渔民捕捞砗磲,该报告援引菲律宾西部司令部武装部队提供的“情报”称,调查显示南海鲎藤礁和仙宾礁的生态环境受到中国渔民的严重破坏。
在真正在南海从事生态调查和科研的学者看来,这份报告堪称是漏洞百出。一位在南海地区从事生态研究的学者在看到该份报告后告诉记者,美方报告多处观点没有任何事实依据,毫无科学性而言,例如“海上工程破坏珊瑚礁”“渔业捕捞破坏海洋环境”,任何的破坏都需要科学数据来支撑,该报告却直接乱下结论。
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教授陈骁曾多次参与国家组织的南海生态实地科考,他介绍,中国多年在南海开展生态环境实地调查,他几乎每年都要前往中国南海岛礁潜水观测,“目前大面积的珊瑚礁退化问题成因非常复杂,更多的是全球温度升高导致的珊瑚白化和珊瑚敌害生物爆发等自然因素。”
中国以及全球多国的学者一直在关注全球气候变暖给全球各地珊瑚种群带来的不利影响,“近些年,中国南海地区就出现了异常严重的高温现象,导致南海的一些岛礁出现了严重的珊瑚礁白化现象,气候变暖会导致珊瑚大面积死亡已成为学界的共识。”陈骁称。
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气候变暖与碳排放直接关联,美国至今仍拒绝签署气候协议,在降低全球碳排放方面踟蹰不前,却主动发起南海生态议题,并将科学问题变为政治议题。相关科研工作者告诉记者,南海生态破坏的成因很复杂,生态好坏还呈现波动状况,实际的科研过程中发现许多时候无法准确定位生态破坏的具体原因,需要南海域内国家携手去应对这个问题。但记者发现,无论是美方的报告,还是菲律宾媒体,都绕开了科学探究的过程,直接把锅甩在中国头上,目前菲律宾国内媒体已然出现以破坏南海生态为由起诉中国,向中国发起新一轮仲裁的声音。
记者在查阅《中国南海渔业未来》等西方一些独立学术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时发现,尽管这些报告多次指出菲律宾方面因为国内渔业保护的法律不健全,执法手段有限,使得其粗放的渔业活动对南海生态的破坏非常严重,但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报告却基于意识形态和本国利益,只针对中国和越南进行挞伐,对菲律宾存在的问题绝口不提。
暴利下的“向海图生”:南海野生珍珠标价是养殖珍珠的五倍
在菲律宾,被冠以“南海、野生、纯天然”标签的产品,往往是菲律宾最受各国游客青睐的产品。以珍珠为例,记者在马尼拉的尼诺伊阿基诺国际机场看到,机场中专门售卖珍珠制品的柜台几乎是各国游客最集中的地方,其中“产自南海的野生珍珠”会专门置于柜台中最显眼的地方,当记者询问店员哪种珍珠的品质更好,店员会毫不犹豫地推荐南海野生珍珠,这种珍珠的标价几乎是同类型养殖珍珠的五倍。
稳定的需求,高昂的售价,这促使越来越多的菲律宾民众“向海图生”,但与此同时落后的经济和技术,松散的监管体制,使得粗放的渔猎方式在菲律宾渔业从业者中成为主流,这势必会给南海的生态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作为全球海洋观赏鱼主要的出口国之一,菲律宾的渔民以擅长捕捉活体珊瑚鱼闻名,其中,大量使用氰化物捕鱼的现象引发了全球渔业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南海渔业未来》的研究显示,沉重的捕鱼压力使得菲律宾小型渔业的渔获量大幅下跌,在菲律宾近海区域,一些破坏性的捕鱼方式,例如用氰化物毒鱼和用炸药炸鱼均属常见现象。
中国渔业协会专委会副主任周卓诚在接受采访时介绍称,氰化物主要应用于捕捉小型观赏鱼类,这种鱼类很难通过垂钓或是夜间捕捞获取活体,而采用泼洒氰化物的方式,就可以让鱼类中毒失去行动力方便捕捉,这对于渔业技术落后的菲律宾渔民而言,会是一种高效的方式。然而在释放氰化物的同时,会对海底的大片珊瑚礁造成毁灭性打击,造成珊瑚礁成片死亡。
此外,炸鱼在菲律宾也较为常见。一位常年在南海从事渔业作业的中国渔民告诉记者,虽然并非是最典型的,但是菲律宾渔民当中确实存在炸鱼的现象,其本人在中国南沙群岛的礼乐滩和鲎藤礁就曾遇到过这种情况,“许多菲律宾渔民都是乘坐八爪鱼船出海捕鱼,这种渔船不适合远海航行,在靠近菲律宾本土的近岸岛礁地区,炸鱼的现象会更为常见一些。”
有学者认为,无论是毒鱼还是炸鱼,这背后都是一种经济逻辑,在没有高技术手段的情况下,渔民只能采用比较原始野蛮的方式捕鱼,这当中就凸显出相关国家政府引导以及监管渔民不力。
周卓诚也认为,保护野生动物法律法规的缺失变相纵容了菲律宾破坏性渔业行为的发生。菲律宾野生动物保护法迟迟难以出台,拖延了很长时间,所以大部分的菲律宾渔民对于保护海洋生物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认知,这势必就出现了一种情况,在南海的相关争议海域,中国渔民在认真保护珍稀物种,但是菲律宾等南海域内国家渔民却依然在疯狂猎捕,这只会使得南海生态持续恶化。
“此前菲律宾对于整个南海珍稀物种的保护,与中国有着良好的协作,双方很好的推进了南海生态保护事业,遗憾的是这些努力在菲本届政府期间没有得到延续,作为水产行业的科研工作者,我感到非常遗憾。”周卓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