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局势趋紧,中美维持危机管控措施尤为重要
2020-09-03 09:31:42 来源:《南方周末》
2020年8月25日,中国海军在渤海、黄海、南海等区域举行军事演习之际,美军一架U-2高空侦察机闯入中国北部战区演习禁飞区侦察和干扰训练。第二天,北京大学“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发布消息:一架美军RC-135S导弹监视机又出现在南海演习区域附近,疑似对该区域实施侦察。
中国国防部警告,美国军机擅闯禁飞区极易引发误判甚至意外,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不过,后者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8月27日晚,美军“马斯庭”号导弹驱逐舰闯入中国西沙领海。
对此,南部战区新闻发言人李华敏大校表示,南部战区组织海空兵力全程对其跟踪监视、查证识别,并予以警告驱离。李华敏同时敦促美国立即停止挑衅,并严格管控海空军事行动,声明战区部队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维护南海地区和平稳定。
8月29日,美军又同时派出了五架不同型号的侦察机,分别前往黄海、东海和南海空域……
这是中美在南海日趋白热化对峙的缩影。据“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发布的统计显示,仅在2020年7月,美国共派出67架侦察机前往南海,较5月多出近一倍。随着侦察行动一同上升的,是美国军事演习阵仗越来越大。
美国政坛也动作频频,为南海行为进行舆论造势。
近期美国的挑衅行为愈发明目张胆,引发了众多猜测,民众对中美之间爆发冲突的担忧,也日趋上升。
“这可能让一些国家误以为美国会支持他们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对抗,从而更肆无忌惮地采取单边行动,挑衅中国。我担心未来南海局势会出现不稳定因素。”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对南方周末说,这种声明会给其它南海声索国发出错误信号。
短期不大可能发生冲突
“美国在南海军事行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舰船外交’显示美国有展开争端的实力,但这不代表中美会在中短期发生交火。”英国外交问题顾问、前国际战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克里斯蒂安·勒·米埃尔(Christian Le Miere)认为。
“真正的危险,是当美国和中国的海军舰船或飞机离得太近,可能发生意外的撞船撞机,使情况很快失去控制,所以双方都要注意与对方互动,防止这种事情发生。”中国问题专家、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卜睿哲(Richard Bush)说。
正因如此,维持危机管控措施变得尤为重要。
米埃尔认为,现阶段中美发生意外碰撞的可能性并不大:“当船只距离过近时,中美双方有用来标识行为的规范。”这个规范是指2014年奥巴马访华时签订的海空相遇及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的备忘录。2015年,这个备忘录添加了3个附件,规定了空空、海空、舰舰相遇的操作规则和用语。
“短期内中美发生直接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也直截了当回应,“这些规则在平时还是能得到遵守的。”
吴士存担心的是,在紧急情况下一线官兵可能会忘记遵守规则,“比如2018年9月30日,中美驱逐舰在南海近距离相遇,按美国所说仅距41米。这是高速行驶时非常危险的距离,如果处置不当,就可能发生碰船而导致人员伤亡。”
但是,这些规则的遵守建立在一个理性政府的基础上——自疫情3月份在美国大范围暴发以来,特朗普政府不仅在国内抗疫事务上常出惊人“操作”,更是在外交政策上做出“疯狂甩锅”等举动。
同时,美国国防部长埃斯珀2020年8月24日在《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对抗中国,五角大楼已做好准备》的署名文章,称美国正在全面加强国防实力,以应对中国的军事威胁。
在疫情经济双重压力下支持率一路走低,以及11月大选的临近,越来越多的人担心,特朗普会为了大选和转移注意力而在南海挑起事端。
“中美直接军事冲突的可控性不是特朗普能把握的,如果铤而走险,代价可能是他无法承受的。”中国南海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朱锋表示。
卜睿哲(Richard Bush)对特朗普的执政特点作出分析后认为,“我觉得特朗普实际上害怕发生军事冲突,但想要制造恐慌和愤怒。”
做好美国“全面制衡”的准备
特朗普打出“南海牌”,无疑为日趋紧张的中美关系火上浇油。
2020年7月23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加州尼克松图书馆发表演讲,称美国对华接触政策已经失败,要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措施,此举被一些媒体称作“新冷战思维”。
“疫情本来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但特朗普政府坚持认为,疫情给中国打开了机会之窗。因此,地缘战略上对华遏制就变得更加强烈。”朱锋说。
米埃尔则认为,“‘太平洋威慑计划’是一个有趣的例子,这个主要目的是威慑中国的开支法案,不是由特朗普政权单独发起的,而是两党共同同意的。”
2020年7月23日,参议院以86比14的两党多数通过了2021财年的国防授权法案(NDAA),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由参议院军事委员会(SASC)新提出的“太平洋威慑计划”。该计划试图投入70亿元,以加强美国在印太地区同中国的竞争力。
吴士存表示,美国现在在香港、台湾等问题上对中国进行全面打压,从这个角度讲,针对台海、南海问题的发难,也不令人意外。卜睿哲则表示,中美两国之间先前的各种博弈和反制,使得关系的修复需要花大力气。
许多学者认为,在美国横跨两党的“鹰派”政策和中美战略竞争的态势之下,要做好较长时间内,美国都将在军事、经济、外交等领域展开全面制衡中国的准备。
除了直接的军事行动,朱锋指出,美国还会继续拉拢东盟、日本、印度、澳大利亚、英国和法国等国在南海进行联合军演、联合巡航,以实现美国心目中南海争议的完全国际化。另一方面,印太战略也将以南海作为重点实施区域,未来“4+1”防务对话也会启动,美国还希望在南海重新建立常态化军事存在。
吴士存则提到了以经济手段发难南海的可能性。
7月14日,美国助理国务卿史达伟(David Stilwell)在华盛顿一家智库的演讲中暗示,美国可能对在南海进行活动的中国官员和国有企业实施制裁。这个威胁很快成为现实。8月26日,美国商务部将24家被认为在南海活跃的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限制美国公司向其出售技术和商品。同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将对“参与人工岛建设”、“南海军事化”等“负有责任”的个人实施签证限制。
卜睿哲和米埃尔都认为,美国会在科技领域对中国进一步收紧。但是, 卜睿哲认为,拿中国做文章并不一定能对特朗普的竞选造成很大帮助。“他的任何针对中国的行为,都会伤到一些美国人。何况对美国民众来说,中国在他们日常最担心的问题中,一般不会排在前十。”
“不能比现在更差了”
自1979年建交以来,中美关系走过了风风雨雨40年。而近期的中美摩擦使得曾经和谐的关系似乎跌到了谷底。
“不能比现在更差了,”吴士存说,“中美之间现在用于管控危机,加强各领域合作的一百多个政府间的对话机制处在停摆状态。”在中国表示希望进行对话时美国不理不睬,使得上届政府制定的事项无法继续有效运转,“没法打交道”。
但是也有专家认为,对中美关系未来发展不需过分悲观。
“特朗普政权府内确实表现出一心想与中国全面脱钩的趋势,但是把这称为‘新冷战’为时过早。” 米埃尔说,“如果你比较现在和美苏在1960年初的情况或者他们在古巴核导弹危机时的对峙,你会发现基本没有共同点。”
在《南华早报》8月15日发表的另一篇社论中,米埃尔提醒急于把现在的状况等同于冷战,更不利于制定有效的政策。
吴士存则表示,中美之间有很多需要合作的事情,不只是为中美两国,而是对世界有意义。“我相信中美关系在竞争的同时总有合作的一面,作为理性的政府应该突出这方面。”他说。
朱锋则着眼于当下,表示当务之急是尽快重启军事对话:“目前最重要的是,美国国防部长埃斯珀能够履行他的承诺,实现年内对中国的访问,我希望埃斯珀防长能够说到做到。”
从短期来看,中美都没有发生战争的意愿,动武可能性有限。另一方面,虽然日常军事接触处在规则管控下,但日趋频繁的近距离接触和一旦发生意外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都可能使擦枪走火的风险显著上升。这时候,加强两军之间的通讯和对话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