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社评:中西这一轮摩擦多是些“鸡毛蒜皮”
2017-12-30 01:20:29 来源:环球时报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与西方国家发生了诸多摩擦。然而这些摩擦基本是些“鸡毛蒜皮”,其中很多与其叫摩擦,倒不如叫“口角”。但是它们集中涌现,还是耐人寻味。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时间西方国家“抗议中国”的频次已经多于北京对西方国家的交涉。它们对中国的指控主要有以下几类:中国在本国市场上“排挤”西方公司,同时中国出手购买西方国家的重要资产;中国通过一些合作限制西方机构和个人批评中国;中国“笼络”西方政界人士等精英;中国媒体机构在西方搞宣传;中国积极搜集西方国家的情报,等等。
这些指控很多都模棱两可,有不少是凭印象罗列的。但它们清晰表达了部分西方人士强烈不满中国的情绪。而且从心态上看,过去西方指责中国多是教训式的,而现在越来越多来自西方的批评是抱怨式的、抗议型的。
不能不说,所有这一切的根源是西方世界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尤其反映了部分精英人士对承认、接受中国崛起的不情愿。所以他们找各种茬向中国发难,将国家间和不同文明间正常的摩擦上纲上线,通过各种无理取闹发泄情绪。
需要看到,这一轮来自西方的批评既很少直接触及重大问题,又勾勒出中西深层隔阂的一些轮廓。人类没有过中美这样既意识形态严重分歧、地缘政治存在矛盾,又有不低于盟友之间紧密程度经济及文化交往的先例,经验无从谈起。美国深刻影响着西方的对华态度,因此当下的摩擦大多发生在表层,但它们的根很深。
然而中国无需因此而紧张。要坚信,这些纠纷不能把中国崛起怎么样,我们的所有应对之策都应建立在这一充分的自信之上。
在有些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莫须有的指责时,我们无需就反击、把它们顶回去有所犹豫。国际辩论千万低调不得,这种时候嗓门大经常比道理硬还重要。西方经常没理,仗的就是嗓门高。中国的喇叭本来就没西方的大,如果我们再主动调小音量,吃的亏将更多。
很多后来引起争议的项目,当初进入西方社会时,都是受到欢迎的。比如孔子学院,西方学校的需求量很大,绝大多数孔院都是西方国家的大学主动找上门来,求中方去开,开设的条件也是双方谈妥了的。西方媒体拿孔院说事,实际是那些国家利益多元化的反映。其他的争议情况也大多如此。
对于这种复杂性,中方可以坦然面对。只要是合法的合作,同时也受西方社会的实际欢迎,西方舆论闹起来,应当由那些国家同中国的合作机构出面解释。如果有的西方合作机构受不了舆论压力,那就撤出。中国不会因此有什么损失。万一个别西方合作机构倒打一耙,那我们就毫不客气地谴责它们。
比如经常是中国公司在某个西方国家里合法拿到一个合同,当地媒体不干了,中国公司这时就应理直气壮地回击那些指责,要求那些媒体去质问它们国家的法律去,而犯不着质疑中国公司的用心。
近日澳大利亚媒体炒作中国公司“控制了”该国的梅里登机场,而且据说中国公司只为此花了1美元。我们不了解其中的内情,但我们很想说:你们澳大利亚人就那么傻,合法拿到合同的中国公司何错之有?
当然,以后中国人与西方打交道要建立起对方心理很多时候从优势变为弱势的意识,对容易引起纠纷的合作项目要更审慎,避免带着国内思维在西方国家开展工作。另外有时还可以考虑适当向当地多让点利,也未尝不可。
比如澳大利亚梅里登机场的合同,中国公司可以从付给对方1美元,改为付给对方2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