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美媒:全球化已根深蒂固且持续存在

2024-06-20 11:18:19       来源:参考消息

美国《外交》双月刊网站6月4日刊登题为《去全球化的危险迷思——对全球经济的误解正在推动糟糕的政策》的文章,作者是布拉德·塞策。文章摘编如下:

一种共识正在形成,即世界正在分裂成多个集团——不仅在地缘政治上如此,在经济上也是如此。2020年,经济学家道格拉斯·欧文写道:“新冠疫情大流行正推动世界经济从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撤退。”此后几年,如何管理这种所谓的“去全球化”一直是世界经济论坛会议的主题。

“去全球化”不是事实

但“去全球化”是既成事实这个假设有一个问题:数据并不完全支持这一假设。观察人士经常引用一些现象来证明去全球化仍在继续,例如美国不愿订立新的自由贸易协议,世界贸易组织监督下的争端解决机制功能减弱,限制贸易的新国家措施激增,以及短期和长期资本流动从过去的峰值下降。新冠疫情无疑揭示经济相互依存的风险,而自2022年以来俄罗斯利用天然气管道影响七国集团对其入侵乌克兰的反应——以及七国集团为削弱俄罗斯经济而实施的诸多制裁——也凸显各国跨越地缘政治鸿沟开展贸易的潜在脆弱性。但仔细观察经济数据就会发现,尽管各国政府越来越多地采取旨在加强自身抵御能力的政策,但世界经济仍在不断演变,在一些关键方面变得更加全球化,而不是去全球化——尤其是更加依赖中国的供应。

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全球贸易激增,全球与中国的贸易不减反增。2019年至2023年期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GDP的占比上升了约一个百分点,已远超世界其他制造业强国,如德国和日本。

资本流动的减少也没有看上去那么严重。例如,2016年后外国直接投资的下降主要是由于税收法规的具体变化,这些变化导致卢森堡、荷兰和其他几个主要欧洲税收中心大幅减少了特殊目的载体的使用。税收简化并没有削弱全球化中不那么令人愉快的形式——似乎只是作为跨国避税工具的贸易和资金流动。

更根本的问题是,如果观察人士低估了世界经济仍然一体化的程度,就会低估那些可能导致世界经济分裂的行动的代价,例如,因台湾问题挑起冲突或美国单方面退出贸易。世界各国领导人必须采取措施增强本国经济的韧性,但他们必须首先了解这些措施的真正代价。

世界经济深度融合

在2016年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世界经济正在去全球化的观点深入人心。特朗普在其言论中否定了二战后两党围绕自由贸易价值达成的共识。他还做出了一些真正的政策转变: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重新谈判以收紧汽车贸易的原产地规则,并对中美之间约五分之三的贸易征收关税。

但现在全球化已根深蒂固,这些双边贸易政策对改变全球化基本轨迹的影响微乎其微。事实上,过去6年间,美国从东南亚的进口一直在飙升。特朗普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后,该协定的东南亚成员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长远超以往。

自2018年特朗普加征关税以来,中国对美出口下降并减持美国国债。但这些指标并不能很好地衡量这两个经济体真正的相互联系。国际清算银行和经济学家卡罗琳·弗罗因德通过仔细研究特朗普关税的影响,发现双边关税最重要的影响是延长供应链,而不是缩减全球贸易总量或减少美国对从中国采购的关键投入的根本依赖。更多的中国零部件现在被运往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墨西哥进行总装。美国对中国的根本依赖虽然不那么明显,但依然不少。

事实上,自特朗普加征关税以来,中国经济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这方面的数据常常被美国和欧洲的评论人士忽视。从2018年底至2023年底的5年间,中国制成品出口增长40%,从2.5万亿美元增至3.5万亿美元,远高于2013至2018年约15%的增幅。

如果决策者不承认全球化持续存在的程度,就会严重低估中美贸易更全面脱钩所带来的冲击。即使美国对华加征关税,世界经济仍然深度融合。中美相互依存关系被掩盖而不是被切断。中国巨额贸易顺差仍是美国逆差的镜像,这只是中美两国经济继续相互依赖的多种复杂形式之一,即使这种联系在经济数据中变得更加难以察觉。

对美国而言,在不久的将来与中国经济真正脱钩的代价高昂——比过去几年间表面上脱钩的代价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