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媒:中国向世界传递团结稳定信号
2025-03-12 16:36:31 来源:参考消息
新加坡亚洲新闻台网站3月11日发表题为《两会,一个主题:在中美紧张态势加剧之际,中国政策制定者加倍强调连续性》的文章。内容编译如下:
在一个动荡的世界中维护稳定与秩序,在美国等国家退缩之际表示愿意向全球开放——分析人士称,这是中国在重要政治会议期间试图传递的关键信息。
中国全国两会于3月11日闭幕。观察人士指出,在两会期间,中国政策制定者还希望展现中国经济的韧性:任凭外部压力和国内挑战不断加大,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位于火奴鲁鲁的井上建亚太安全研究中心的教授亚历山大·武温说,中国领导人和代表委员们正加倍强调政策的连续性,以打造稳定和团结的形象。
正如人们普遍预期的那样,提振国内消费是今年全国两会的首要议题。
3月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了202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的目标。
他要求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并表示政府将把“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
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已在日益转向扩大内需以提振经济,希望摆脱以出口和投资为主导的增长模式。但现实证明,点燃内需之火具有挑战性。
经济学人智库高级经济学家徐天辰认为,这一次,中国官员“面对问题直言不讳”并“积极应对”。
在更大范围内,中国政府宣布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中国政府还致力于为对经济而言至关重要的民营部门创造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
上述举措源于一种理念,即拥抱人工智能和量子技术等高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中国将其描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刘氏中国研究院院长克里·布朗在接受亚洲新闻台采访时表示,今年中国全国两会传递出的一个关键点是“中国人研发的、服务于中国人的技术是最安全的”。
他说:“(科技)将被视作解决低增长问题、环境问题和年轻人失业问题的一举多得的工具……它也将成为帮助中国应对美国及其贸易施压的关键。”
除了对经济领域改革的承诺,今年的两会还非常重视改善民生。
官员们对住房负担能力和就业稳定等紧迫问题提出了针对性措施,以完善社会保障网络。
官员们强调,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正在延长,证明改善公共卫生工作正在取得成效,同时也强调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在医疗卫生、养老金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支持体系,提高总体生活水平。
例如,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每月再提高20元人民币,而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也分别增加30元和5元。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天磊指出,这些措施是必要之举。
他说:“(这是)结构性改善民生和提振家庭消费所需的政策措施的例子。”
两会让外界得以深入了解中国在外交层面的想法,同时也体会到中国希望向全球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在一场约90分钟的记者会上,中国外长王毅呼吁大国承担起国际义务。
王毅警告说,如果大国采取“强权即公理”的做法,将严重冲击国际规则秩序,并令世界倒退回丛林法则。这是对美国的隐晦批评,美国在特朗普总统的领导下一直在发表扩张主义言论。
王毅说:“大国尤其要带头讲诚信、讲法治,反对双重标准和选择性适用,更不应欺行霸市、巧取豪夺。”
分析人士表示,王毅的发言旨在展现中国作为友善的国际事务参与者的形象,以此赢得各国的支持,而不是像华盛顿政府那样日益奉行单边主义、不断退出各种国际组织和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