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海南不断扛起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责任担当

2019-10-13 07:17:36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海南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拥有重要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重要和特殊地位。从边陲孤岛到南海开发一线,再到改革开放前沿;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到率先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海南的每一步发展都与共和国的民族复兴事业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海南省勇挑重担、不辱使命,在服务和保障国家重大战略的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国防前沿到南海一线的历史担当


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解放。彼时的海南为广东省下辖的一个普通地级行政区,是孤悬海外的边陲岛。1953年,毛泽东主席为海南题词“加强防卫,巩固海南”,海南因此成为国防建设的前哨阵地。在此建岛方针指导下,海南为新中国国防建设事业贡献了重要力量。


种植天然橡胶,巩固国防安全。天然橡胶是重要的经济、军事战略物资,可生产一万多种产品,军事装备、空军设施、国防工程更是离不开天然橡胶。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并胁迫产胶国家不得出卖橡胶给中国。为应对这一情势,党中央做出“建设我们自己的天然橡胶基地”的决定。作为我国唯一热带岛屿省份的海南,扛起了生产天然橡胶,巩固国防工业的重担。海南用50年的时间完成了国外80年的天然橡胶的良种化,于上世纪90年代突破了北纬15°以北不能种植橡胶的技术瓶颈。种植面积逐渐由1952年的3.63万亩扩种到1982年超过700万亩。2019年,海南已种植天然橡胶林813万亩,从业人员200多万人,海南天然橡胶产量全国占比超过40%,这不仅有效保证了国防工业的安全,还带动了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南海地区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区域安全保障水平。海南受权管辖南海以来,积极推动南海地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特别是是近年来南沙群岛永暑礁等气象观测站启用,“南海天气”公益性气象服务网站(中英文)正式上线;“南海救115”搜救船进驻南沙群岛渚碧礁执行海上救助和值班待命任务;交通运输部南沙群岛海上救助中心在永暑礁挂牌成立等大幅提升了南海地区公共安全产品的供给。此外,三沙市人民医院、三沙永兴学校建成投入使用等实质性提升了相关岛礁居民的民生福祉。


从“战略支点”到“开放门户”的使命担当


海南地处南海之滨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六年多来,海南以实际作为丰富支点内涵,撬动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显著提升了海南的对外开放水平。


一是借助博鳌亚洲论坛主场外交平台,搭建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的桥梁。中国-东盟省市长对话、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岛屿经济论坛、南海分论坛等对外平台,从多视角、多层面探讨了“一带一路”框架下区域合作、项目合作的可行思路和路径。


二是与以东盟为主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取得明显突破。到2018年,海南实现与东盟国家直飞航线全覆盖,海南与泛南海地区三小时空中飞行圈基本成型。海南还重点打造以海口、洋浦港为核心的面向两大洲(亚洲和大洋洲)和两大洋的具有国际航运和物流中心功能的枢纽港; “海南-东盟”班轮航线的开通,为海南参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打通我国西部地区经海南直航东南亚夯实了基础。


三是推动一大批重大项目走出国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例如:一批南繁杂交水稻企业相继在“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建立海外科研育种基地,到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国家扩种水稻约9000万亩;2018年8月海南农垦投资控股集团与马来西亚橡胶局在北京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促进改性橡胶沥青道路技术商业化、加快研制和应用智能割胶设备两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四是海南主打热带特色农业,逐渐形成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特色优势。2018年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上,34个国家和地区的138家企业带来400种产品在“一带一路”国际馆展出,冬交会已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要窗口。同时,海南引进欧中“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等国际资源对接平台,有效提高了国际经济合作的能力和水平。


五是在人文交流领域,海南不断扩大“朋友圈”。截至2019年8月,海南国际友城数量增至60个,其中省级友城35个,岛屿友城近半,其中大部分友城地处“一带一路”沿线,覆盖东盟绝大多数国家和部分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国家。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要求,海南要加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把海南打造成为我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未来海南参与“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必将迈上更大的台阶。


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开放担当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定》,海南正式建省办经济特区。海南开始扮演着我国扩大开放探路者、深化改革先行者的重要角色。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初,有多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例如,“小政府、大社会”的体制机制改革,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也为全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以粮油购销体制改革为重点的价格改革、股份制改革,对推动全国相关制度改革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由此,初步探索形成了海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奠定了海南建省初期经济社会发展和变化的深厚基础。


建省办特区三十多年来,海南经济社会取得了非凡的进步,地区生产总值从1988年的77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18年的4832.05亿元人民币,增长了约63倍;国际航线从建省初期的0条增长至2018年末的74条,预计到2020年将开通100条国际航线。经济的稳步增长为海南新一轮改革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4·13重要讲话中宣布中央支持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新时代的海南又被中央赋予了探索更大规模、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可行路径的历史使命。一年多来,海南紧紧围绕本地特色,从12个重点领域推进制度创新,先后发布了四批42项目创新案例,形成了一批制度创新成果,为中国更大规模对外开放积累了有益经验。


例如,59国入境人员持普通护照赴海南旅游,由在海南设立的旅行社接待,可从海南对外开放口岸免办签证入境,在海南省行政区域内停留30天。又如海南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体系已正式上线运行。海南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按照“一线便利,二线管理”的原则规范账户收支管理,各类市场主体可按规定开展适用于海南自贸区(港)的投融资汇兑及相关业务。海南海事局对境外游艇开展临时开放水域审批,海南由此成为中国首个开展此业务的试点省份。琼港澳游艇自由行海事服务举措也开始全面落地。


海南自贸试验区(港)的以上成果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接轨国际经贸规则,打造便利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完善投资体系充当了先行。


军民共用、融合发展的服务担当


2014年10月,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式建成,成为我国首座具备商业性质、唯一对外开放的绿色滨海航天城,集卫星发射、航天科技知识普及、航天文化旅游和航天科技产业化为一体的军民融合示范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文昌航天发射基地还很注重航天和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在发射场配套区建设了亚洲最大的航天主题公园,填补了国内甚至全亚洲在航天科技旅游方面的空白。游客可通过航天旅行社报名进入发射场参观,甚至有机会亲眼目睹火箭在发射场的组装过程。


同时,海南省内企业和机构也已敏锐嗅到了航天产业发展的良机。当前,三亚已经启动建设遥感信息产业园,做好了承接商业航天产业项目的准备,已有近海监控、商用卫星、航天未来科技馆等相关项目对接入园,毋庸置疑,未来航天应用产业在海南的发展潜力无限。在深海方面,三亚崖州湾深海科技城着力打造高技术产业链,推动军民融合在深海科技产业领域的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海南省不断扛起其历史使命、开放和服务担当,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当前,海南正处在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关键时期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起步阶段,应紧紧围绕服务和保障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勇挑重担、不辱使命,争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范例,让海南真正成为展示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靓丽名片。


(作者:林勇新,中国南海研究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所所长;林杞、贺先青,中国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