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吴士存:海南自贸港应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

2020-06-09 10:33:29       来源:时代在线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制度设计主要内容,可概括为‘6+1+4’。”6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这场新闻发布会,围绕6月1日出台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展开。具体来说,“6”包含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运输来往自由便利、数据安全有序流动;“1”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4”指加强税收、社会治理、法治、风险防控等四个方面的制度建设。


“海南自贸港的战略定位、政策创新及开放程度,均属‘前所未有’。”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副院长吴士存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用三个“前所未有”来概括对《总体方案》的评价。


在吴士存看来,中央确定在海南建设自贸港,最关键是希望探索和推进更高水平开放,通过学习、借鉴国际知名自贸港的先进经验,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探索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制度体系,从而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同时也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典型示范。


从第12个自贸区到第1个自贸港


时代周报:中央为何最终选择海南作为目前中国唯一的自贸港?


吴士存:首先,海南有独立的地理单元优势。自贸港不同于自贸区,它是高标准、高水平、宽领域的全面开放,首要特点就是未来全岛将进行封关运作,促进投资、贸易和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这需要将自贸港建立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中。海南岛被琼州海峡与内地分割,对其进行物理上的海关隔离与监管的成本较低,具备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物理条件。


其次,海南的资源禀赋具有相对优势。海南拥有3.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人口规模不足1000万,有更为广阔的土地资源、更丰富的自然资源供自贸港开发建设使用。


再次,海南的区位优势显著。在地理区位上,海南背靠人口稠密、经济活动发达的华南地区,同时又面向全东南亚六亿人口,市场腹地规模极大。海南自贸港建设将极大提升地区内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与周边地区形成产业结构优势互补的新格局,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利好。实现内联外拓的海南也将成为连接东北亚和东南亚这两大亚洲经济中心区域的枢纽,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


最后,海南的试错成本较低。海南自1988年建省以来,总体经济规模比较小,拥有较大的容错空间。


时代周报:从自贸区到自贸港,对海南来说有何不同?


吴士存:海南从全国第12个自贸区,一跃成为全国第1个自贸港,既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承担了重大的历史责任,从“区”到“港”,一字之差,意义非凡。


自贸港并非自贸区的升级版,它对开放程度要求更高,对开放的制度安排更加具有整体性、前瞻性和国际性。简单理解就是,海南自贸港将会成为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改革开放新高地。历史选择海南,就是要求海南要再度发挥特区精神,围绕这些核心问题大胆闯、大胆试,勇于创新。


时代周报:《总体方案》出台后,海南应首先从什么方面发力?


吴士存:海南要将制度集成创新放在突出位置。


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任务的落地和推进,深入开展制度创新的制约因素将逐渐显现,一定程度上面临“天花板”和诸多挑战。一方面,制度创新难度在加大。创新难度小的“低垂果实”已被摘下,难度大的面临授权不足、法律调整滞后、容错和激励机制缺失等问题;另一方面,制度创新系统的协同性、集成度不够,碎片化和重复性显现,企业获得感不强,部分政府部门政策之间的“蜂窝煤”现象依然存在。


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在改革和创新举措上,不能满足于“挤牙膏”式单个创新举措,要瞄准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堵点和痛点,在系统性创新、集成性创新上下功夫,出台更多“一揽子”的制度创新。


海南80%土地、60%人口在农村


时代周报:对比新加坡、迪拜、香港等国际自贸港,海南自贸港的优势在哪?


吴士存:海南自贸港首先是范围广大。海南自贸港建设覆盖全岛,面积达3.54万平方公里。对比之下,新加坡、迪拜和香港的面积分别为719.1平方公里、3980平方公里、1106.34平方公里,海南自贸港的土地面积分别为以上三地的约49倍、9倍和32倍。此外,实施面积的广大,使海南自贸港还承载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和经济效益兼顾的重任,广大农村也被纳入到自贸港建设的范围,这是其他国际自贸港无法比拟的。


其次是特色明显。海南自贸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贸港,从法律安排来看,新加坡、迪拜和香港都属于英美法系,而海南自贸港建设是社会主义中国在探索更高层次、更大规模开放的最鲜明特征。


时代周报:对比其他国际自贸港,海南自贸港的短板在什么地方?


吴士存:首先是发展基础比较薄弱。30多年来,海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尽管增长了约63倍,但在全国GDP所占比例仅从1988年的0.47%增长至2019年的0.53%。从人均来看,2019年,全国人均GDP1.03万美元,海南仅为全国的77.3%。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差距明显,和香港、新加坡相比,差距更大。


其次是产业结构不甚合理,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成。2019年,海南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20.3:20.7:59,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产业比重偏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挑战较为明显。以往,海南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成为发展房地产的热土。此后全省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措施,房地产业投资逐步回归理性,但同时带来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滑,经济发展的旧动能失去后,新动能短时间内难以形成。


目前海南的第三产业主要为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占比较低,服务业领域产业层次偏低,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租赁等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的现代服务业相对则比较发达。从香港地区、新加坡与海南的支柱性产业中就可以看出,海南的产业结构还有较大的调整空间。


再次是流量不足。流量是指在一定规定时间内通过某地的人流量、货物流量、资金流量、信息流量的总和,反映一个地区的开放度、经济繁荣度和对外交往的活跃度。目前来看,海南流量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从打造我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开放门户来看,海南吸引流量的能力有待提升。海口、三亚等综合交通枢纽的硬件基础设施水平尚待更新,全球主要客源地的国际航线有待加密。


最后,海南自贸港建设还要兼顾广大农村地区,这是其他国际自贸港没有的问题。海南80%的土地、60%以上的户籍人口在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20%以上。而新加坡、香港、迪拜等地均为发达的“城市型”自贸港,不存在农村地区发展的问题。


尽早启动琼州海峡跨海隧道建设


时代周报:无论从科技、人才、营商环境还是市场体量等方面看,海南本身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是有限的。海南应如何逐渐弥补劣势?


吴士存:海南唯有“以非常之举做非常之事”才能弥补劣势。


当务之急,是尽早启动琼州海峡跨海海底隧道建设。通过该通道,将粤西、北部湾和海南打造成为“环北部湾―琼州海峡经济带”。《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海南自贸港建设要推动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运枢纽和航空枢纽,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对海南来讲,琼州海峡是构建对外交通运输体系的“卡脖子”问题。建设琼州海峡跨海隧道,不仅可以使海南接入全国高铁网和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实现内地与我国第二大岛的陆路连接,彻底结束海南“孤岛交通”的局面,还可通过该通道连接北部湾和粤西地区,将琼州海峡经济带打造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动发展态势。


更为根本的是,琼州海峡跨海通道能够从根本上打破海南与国内腹地人流、物流的“咽喉瓶颈”。


海南自贸港建设目前缺乏的是人才和高新技术。建成跨海通道后,高铁将拉近海南自贸港与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的时空距离,以250km的时速看,海南两小时左右就可到达广州、深圳。海南自贸港可充分利用大湾区的人才、科技等资源,实现海南自贸港与大湾区的乘数效应发展。


时代周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在6月8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具体解释“贸易自由便利”时指出,海南自贸港要实行以“零关税”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制度安排。这对海南意味着什么?


吴士存:海南自贸港要利用“原产地规则”,成为连接国外优质企业与国内市场的桥梁。


所谓“原产地规则”,就是对鼓励类产业企业生产的不含进口料件或者含进口料件、在海南自贸港加工增值超过30%(含)的货物,经“二线”进入内地,免征进口关税,照章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


这条政策的意义在于,假如一个公司生产所需要的所有零部件全部进口,在往常,在保税区内组装后再销往区外要补缴关税,现在只需要让加工增值超过3成,这个关税就免掉了—要实现这3成或以上的增值,完全可以利用海南的广大土地资源优势设立企业,以雇佣当地工人进行组装或者贴牌“海南制造”的方式实现。这将使大量的国外企业进驻海南,以海南为跳板,进军中国内地市场。


此外,海南自贸港还要利用关税优势,打造辐射全国的跨境电商物流分拨基地。以往在保税区,跨境电商的商品退还、维修是一个难题,因为仓库太小,放不了这么多货。如果海南实施全岛零关税,将可能形成一个巨大的物流保税仓库。《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货物在海南自贸港内不设存储期限”,这使海南打造服务全国的仓储物流业基地成为可能。无论是跨境电商进口还是出口,都可以把货存在海南。


税收优惠极具竞争力


时代周报:在企业所得税方面,《总体方案》明确,2025年以前,对注册在海南自贸港并实质性运营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2035年以前,对注册在海南自贸港并实质性运营的企业(负面清单行业除外),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这一税率有无实质吸引力?


吴士存:实施所得税优惠是各地自贸港都会采取的一项普遍做法,《总体方案》公布的税率优惠安排具有极强的全球竞争力。


海南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不仅低于国内25%的水平,也低于全球多数自贸港的征税税率。目前,香港企业所得税实行两级累进税率,200万元以下利润的适用8.25%低税率,200万元以上利润的适用16.5%税率;新加坡对企业征收17%的企业所得税;迪拜企业所得税只针对外资银行和石油企业,其他不予征收;英国伦敦自贸港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9%;美国纽约自贸港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1%。


横向比较,海南的税率优惠安排在全球多数自贸港中处于最优惠的领先水平,这势必将带来大量企业与人才的集聚,海南极可能成为跨国公司总部的集聚地。


此外,《总体方案》也提到,对在海南自贸港设立的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其2025年前新增境外直接投资取得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


换言之,原来企业出海投资利润返回国内,要看投资对象国与中国是否签有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如果有则只需补交差额,如没有,则需全额缴纳25%的中国企业所得税。现在,海南免除三大主导产业企业的新增境外直接投资所得税,这对企业而言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时代周报:6月3日,11个海南自由贸易港重点园区同时举行挂牌仪式。重点园区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起什么作用?


吴士存:11个重点园区是建设海南自贸港的抓手,是2025年之前海南自贸港早期政策实施的主要承接地和先行先试的平台。


2019年,海南省重点园区贡献税收为420.49亿元,同比增长14.12%,占全省税收收入的33.38%。这意味着,重点园区以不到全省1%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省逾三成税收总额。按《总体方案》要求,海南应在园区内抓紧落实自贸港政策的早期安排,进行压力测试,让园区成为承接自贸港政策建设早期收获的先导和重要阵地,从而快速提升产业的集聚度,夯实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把这11个重点园区建设好了,各项工作的落实也就有了抓手,海南自贸港的起步将更稳健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