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距离1月20日美国当选总统入主白宫只剩下40多天,现任特朗普政府也进入了最后的“疯狂”,一段时间以来接连出台针对中企的打压举措。截至12月4日,中国共有35家企业被列入“中国军方企业”名单,中芯国际等被列入,根据特朗普此前发布的行政令,美国投资者被禁止持有这些公司的股票。上周三,美国参众两院还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如果外国公司连续三年不允许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对其审计进行检查,将被禁止在美国任何交易所挂牌。
当选总统拜登在竞选期间多次表现出对美国传统价值观的珍视以及对规则意识和理性做法的重申,这让很多人对拜登上台后的中美关系尤其是经贸关系的缓和持乐观态度。不过,有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政府利用最后时间继续对中企施压,是要为即将上任的拜登政府锁定强硬对华政策,使其因担心被指责对北京“软弱”而很难撤回现在的对华制裁措施。对于这种政策惯性的保持和行政、立法、司法机构内部已经形成的在对华涉“国家安全”问题上的强硬立场,拜登上台后在对待中企、中美经贸关系上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在所谓涉“国家安全”问题上会限制更多还是更少,再次引发关注。
首先,笔者认为,在所谓涉“国家安全”问题上,拜登政府将会有所调整,但总体上不会放松。对于特朗普时期的一些政策,拜登政府会仔细审视,可取的做法就是要理顺(rationalize)美国的安全管控,以便美国聚焦真正意义上的“国安问题”,与此同时允许中美之间其他贸易和投资顺利进行。美国前财政部资深官员马克·索贝尔也表示,除一些最紧迫的国安问题外,拜登政府将尽可能减少对外制裁。
要看到,拜登的经济复苏计划中包括打击所谓中国贸易“不正当”行为的承诺,涵盖补贴、倾销、汇率操纵、强制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即使被认为是温和派的耶伦也表示,中国政府对国有企业提供支持、“迫使”美国公司向中国转移高科技技术,以及中国开放市场的步伐缓慢等情况值得关注。一些奥巴马时代的官员表示,奥巴马政府在安全和经济问题上没有给中国足够的压力,为此他们已经吸取教训。
其次,下任美国政府对华政策不仅取决于新总统及其身后政党的政策主张,还受制于美国国内的整体政治环境。受过去几年中美关系恶化的影响,美国国内对华看法持续恶化。美国民调机构皮尤在今年6至8月间进行的一项民调结果显示,美国人持对华负面看法的比例从去年的60%上升到目前的73%,为中美建交40年来最高。
更深层地看,美国人对华看法的后续变化更多取决于其国内社会改革进程。中美纷争的底层逻辑是中国抓住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契机,通过主动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分工和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西方国家也从中国加入WTO这一过程中赚得盆满钵满。但是上述财富并没有在西方国家内部进行公平分配,富人和科技精英攫取了财富的绝大部分,导致美国国内贫富差距持续拉大,社会分裂加剧。美联储报告显示,2020年美国最富的前1%和10%人口分别占全部家庭财富的30.5%和69%,而最穷的50%人口仅占全部家庭财富的1.9%,且这种差距呈加速拉大趋势。
特朗普在其任内没有着手对美国国内的分配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步伐不会因为短期的保护主义、民粹主义而放缓,技术和创新正在加速,中国的发展也在加速。在此背景下,如果美国国内收入分配制度不做深刻变革,社会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这种拉大会在社会议题上给政治施压,未来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领导下的美国政府,都必然会为国内问题寻找外部“替罪羊”。
最后,一系列限制中企的“恶法工具箱”有一定政策惯性。特朗普任内通过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香港自治法案》《国防授权法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发表《关于审计质量和监管获取审计和其他国际信息的重要作用声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通过的关于《国内交易市场订单汇总审计计划》的补充规定等法规给拜登留下了一个“恶法工具箱”。
如果拜登政府不能在结构性税制改革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的话,在国内收入分配失衡压力下,拜登政府延续上届政府对华打压立场可能不会根本改变。拜登政府或不时从工具箱中祭出一两项法规,以所谓中国国企补贴、市场主体地位不平等、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违反人权或制裁规定等为由,对中国进行打压。因此,对拜登上台后,我们可以而且应该抱有乐观预期,但也应认清现实,保持理性。(作者是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