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旸:投资谈判玉汝于成 中欧携手同德共赢
2021-01-03 09:00:12 来源:中国网
12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视频会晤。会上,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历经约7载共计35轮的谈判实现了年内完成的预期目标,宣示了中欧对经贸上进一步融合的雄心,对世界疫后经济重振的决心,和对人类社会同气连枝共铸未来的信心。
中国与欧盟如期完成投资协定谈判是时代变迁、力量变化的历史长河中的必然之选。
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设想起于2012年的第15次中欧领导人会晤,经过一年的酝酿和法律程序,在2013年的第16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中正式启动。首轮谈判于2014年1月举行。在经历2008年一波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创之后,欧盟经济复苏乏力,欧委会2020年制定了《欧洲2020:灵活、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的发展战略》,欧洲领导人将目光投向新兴经济体,尤其是聚焦在迅速发展的中国身上,将其作为欧洲投资的“最重要的目标国之一”,视为欧洲经济振兴的关键所在。
不过,客观而言,当时的中国还只是未来看好的潜力股,在投资体量上还难以达到与欧盟等量齐观、并驾齐驱的程度。2012年的中国在对外投资领域就是个“小学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只有6000多亿美元,居全球第11位,与拥有超4万亿美元海外投资“身家”的欧盟不可同日而语。彼时中国对欧直接投资存量仅为315亿美元,而欧洲对华直接投资存量则已超千亿美元。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对欧投资迅速攀升。截至2019年底,欧盟累计对中国直接投资1379 亿美元,中国累计对欧盟直接投资则为1021亿美元。可见,在相互投资领域,中欧之间已近持平,双方可在更为对等的条件下进行对话。
与此同时,中欧之间近年来越走越近,相互认识和定位也越发清晰。欧盟在“战略觉醒”的过程中,既意识到中国制度模式与自身不同,也更加珍视中国作为不可或缺的经贸伙伴、增长动力和广阔市场的地位,对华外交的务实色彩愈发凸显,中国在欧盟对外经贸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今年中国已跃升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并已连续三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而中国步入新发展阶段,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离不开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而打造对外开放的新高地离不开与欧盟的密切合作,因为欧盟是一个拥有4亿多消费者的统一市场,是法律法规透明、基础设施完善、劳动力素养高、科研能力强、产业整体竞争力突出的优质投资目标,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有效实现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重要抓手。在这一阶段,中欧之间加速投资协定谈判,打造高水平的经贸投资关系是水到渠成的必然之选。
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完成标志着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启了新阶段,迎来了新动力。
众所周知,中欧之间存在着制度的不同和理念的差异,而投资不同于简单的商品贸易,势必牵涉到制度结构、文化观念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中欧双方能够克服重重挑战,最终顺利完成谈判,这既体现了双方领导人在关键时刻高瞻远瞩的历史性决断,也表明中欧之间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进展,更实质的内涵。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还将籍此获得更具世界性的影响,尤其是百年变局遭逢世纪疫情,国际社会面临经济失陷、南北失衡、治理失效、社会失火的危局之际,中欧投资协定已超越了中欧双边经贸合作的范畴,为世界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理念之间共克时艰、相向而行提供了新的蓝本。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欧投资协定将“有力拉动后疫情时期世界经济复苏,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增强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信心”。这是一场展现担当的谈判,一份中国和欧洲给予世界的沉甸甸的协定,在逆全球化的大潮中树起了新的风向标,在疫情肆虐、百业萧条的形势下吹响了夺回“阵地”的冲锋号,在充斥着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人类未来前景中投下了一个稳定锚,展现了携手开拓人类命运新局面的共同信念。
(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