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日媒:西方如何误读“一带一路”倡议

2021-01-16 09:10:11       来源:环球时报

在试图理解中国的国际议程,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概念时,我主要担心的是,贷款规模被过度关注,将其作为衡量“一带一路”成功与否的标准。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原因有三个。


首先,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他提到的不仅是基础设施建设,事实上,演讲中具体提到了初步合作的五个目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


中国的政策性银行贷款包括一系列优惠和非优惠贷款,主要是由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如果有人提出中国政策性银行的贷款规模是衡量项目长期方向甚至短期成功的标准时,那么忘记的是“一带一路”实际议程的核心要素。对“一带一路”进展更细致的评估可能是,就完善“政策沟通”这个目标而言,贷款规模的变化可能反映出“一带一路”正在取得成功。


其次,中国的开发融资贷款范围更广,不只是主要政策性银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型基建项目贷款。虽然国开行和进出口银行的主权贷款是中国更广泛的“一带一路”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远非唯一贷款类型,更不用说唯一投资类型了。


一个例子是,国开行和中国银行2015年向非洲进出口银行提供了8.5亿美元融资。事实上,甚至这些政策性银行的贷款也日益不在项目的基础上同债务国商定,而是与区域和国家金融机构商定。例如,2015年,国开行向印尼国有曼迪里银行、人民银行和印尼国家银行提供了30亿美元贷款。这些当地银行同意与印尼和中国的承包商合作,投资高铁和轻轨、机场改造及能源项目。


贷款规模不足以衡量“一带一路”建设进展的第三个原因是,小额贷款也可以带来变革性的成果。哈佛大学教授丹尼·罗德里克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称,尽管大公司是非洲生产力和创新力最高的企业,但创造就业机会的却是小公司。因此,向非洲金融机构提供小额贷款,从而提高为中小企业贷款的能力,对改变当地发展前景的作用可能与一个旗舰基建项目一样大,甚至更大。中国在这些地区的软实力也是如此。


将贷款规模数据作为衡量“一带一路”项目进展的指标存在缺陷。很显然,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尤其是在官方层面政策性银行的贷款,只是审视“一带一路”全球发展愿景的一个视角。(作者为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副研究员劳伦·约翰斯顿,刘德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