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日前结束,双方并未发表联合声明也未共同会见记者。会前,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曾表示,对这次对话没有过高的期待或者幻想。而会后,一些美国媒体又抛出一些冷言冷语,那么该如何评价此次战略对话?
首先,这次对话最为重要的成果就是对话本身。这是中美高级别官员在特朗普政府中断与中方联系之后、拜登新政府与中国政府的首次面对面对话,也是落实两国元首除夕电话精神的具体举措。应美国之约前往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应该说,中方对此次对话是认真严谨的。基于抗疫的要求,代表团成员普遍进行了疫苗接种和核酸检测。中方外交口最为重要的两个决策者联袂出席,在以往的中美交流机制中也是极为少见的,更体现了中方对此次对话的高度重视。
美方有失待客之道和基本的外交礼仪,导致对话出现了意外的插曲。开场白的内容是独有的,在中美谈话中以前很少见到或听到。这也表明中美关系出现一种变化。但对话是坦率的、有诚意的,达到了沟通的目的,有利于彼此了解。会谈的基调是总体可控的,也是务实的。有利于双方在一些问题上谈深谈透,虽然双方都很清楚对方在这些问题上的态度。我们的表态是一贯的,但美国还是存有某些幻想。通过中方代表义正辞严的陈述,我们向美国重申我们的原则立场,打消其以为我们会因为看重合作而做交易让步的幻想。这就把后面的谈判引向了健康、正确的轨道。
因此,对于这次对话要理性看待,它不可能拔高中美关系,但会起到一定程度的止跌止断的作用,这就是积极的、建设性和有推动意义的。
其次,对话达到了警示的作用。中美关系已经跌入谷底,改善中美关系的难度加大,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这次对话是中美交往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和重启。虽然鉴于中美分歧和美国对华政策的根本性转变,中美这一次对话不可能令所有人满意,但中方对美国新政府提出了正告与警示,美国在对华主权核心利益上的战略试探图谋落空。与此同时,双方在可以合作的议题领域还是进行了有成效的交流,并达成了原则意向。
再次,对话是中美新型交流的一次试水。对话总比对抗好,接触总比脱钩好,合作总比冲突好。双方同意保持对话沟通,这对于缓解两国紧张局势,减少误解误判会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特朗普时期中断和破坏了两国的原有交流机制,而拜登新政府目前也没找到与中国交流的理想模式,此次对话也不一定会成为机制化的安排,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多样化的交流机制。大国相处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塑造的过程,这取决于双方是否能够相向而行。有一点是肯定的,对他国仍采取居高临下、黑白颠倒,坚持强权即公理的作法;缺乏基本的平等意识,动辄对他国事务横加指责;或者逆历史潮流,抱冷战思维,热衷于小集团、小圈子;反全球化,行贸易保护主义,处处本国优先;对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视若无物,对国际责任推诿搪塞等等作法,都已经持续不下去了。因此,还是要坚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大国相处之道,才能有效推动国家间关系的健康发展。
目前来看,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的相互联系已深入到“毛细血管”。双方仍然存在巨大的经济互利。拜登新政府上台后,两国亟需推动形成新的战略共识。拜登新政府将可能就应对中国挑战采取现实而平衡的看法,因此有可能在策略上进行调整,以使两国在一些不得不合作的重大问题上,强化与中国的联系。中美之间始终有合作,有时合作是主流,有时合作则是支流。而战略层面的交流,对技术领域的功能性合作具有促进作用。
万事开头难,只要双方有合作的意愿,就一定可以把中美之间的合作,由形式上的合作变成有实效的合作,小合作变成大合作,局部合作变成战略合作。(作者是外交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