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在12月29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就两岸经贸合作给出一连串亮眼的数据:2021年1月至11月两岸贸易总额2982.8亿美元,同比大增27.3%,再创历史新高。按此速度,全年突破3000亿美元毫无悬念。前11个月中,大陆对台出口707.7亿美元,同比增长31.2%;自台进口2275.1亿美元,同比增长26.2%。大陆新设台资企业近6000家,同比大增34.7%。另外,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近期发布2022年关税调整方案,其中各界都高度关心的“海峡两岸经贸合作框架协议”(ECFA)将继续实施协议税率。国台办发言人也证实,ECFA签署实施以来,给两岸企业和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截至2020年底,台湾企业享受了累计约70亿美元的关税减免。
自大陆开启改革开放以来,两岸经贸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当前,两岸经贸合作模式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不再仅是传统的“三角贸易”模式,即台商在大陆投资设厂——从台湾等境外进口原材料与设备——向欧美出口制成品,而是越来越多台商台企已经深刻融入大陆的产业链供应链,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态势。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两岸已经在市场规律驱动下、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形成紧密的产业分工格局,为中华民族经济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
正是由于两岸经贸合作内生动力强劲,才使两岸经贸合作具有极大的韧性,在面临外部恶劣环境冲击时依旧可以逆风而上。即便2016年以来岛内政治生态发生重大变化、民进党当局在“渐进式台独”方向上亦步亦趋,甚至试图通过“新南向政策”等措施推动台湾经济“脱中入美”。但实践证明,两岸经贸合作深化的趋势并未因外部政治势力介入而发生改变,相反在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走向进一步融合。
当前台海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外部干涉势力打“台湾牌”的频度强度不断上升、民进党当局谋“独”挑衅动作越来越大,大陆遏“独”促统的力度也越来越大,社会上对于如何推进两岸统一的讨论也愈发热烈和多元化。事实上,对于两岸经贸合作在两岸关系发展与祖国最终统一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拓展。
毫无疑问,两岸统一是不可扭转的大势。随着综合实力不断上升,我们对于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能力和塑造能力也愈发强大。但从现在的情况看,两岸长期分离使得祖国实现完全统一、两岸实现心灵契合呈现为一个较长的过程,两岸可能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复杂互动中最终走向融合。而在这个过程中,经贸合作无疑扮演着基础性角色:
一是为两岸人员往来交流创造良好环境,新冠疫情暴发前,已有数百万台湾民众来过大陆,更有相当多的台胞定居大陆。二是为两岸合作创设一系列机制和平台,两岸两会签署的若干合作协议至今仍在发挥积极作用,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等民间平台也依然在两岸互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是为两岸走向统一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两岸经贸合作持续深化有助于形成两岸共同市场,可牵引、促进两岸治理体系加速融合。可以说,两岸经贸合作不断深化是两岸融合发展与祖国最终统一的必要条件。
当然,在反“独”促统进入到新阶段时,两岸经贸合作的具体内涵、路径与功能也应做出必要调整。两岸经贸合作的主体是两岸同胞,两岸经贸合作红利的享有者也应该是两岸同胞。那些意图破坏两岸和平稳定、妄图将台湾分裂出去的“台独”分子,根本没有权利和资格享受两岸经贸合作的红利。尤其是两岸经贸合作与一般的双边经贸合作具有显著不同,两岸经贸合作关系并不完全对等,大陆对台开放力度远高于台湾对大陆开放力度,陆资入岛受到的严苛限制就是一种最明显的体现。
因此,两岸经贸合作应成为两岸走向统一的驱动器,而不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谋“独”甚至挺“独”的“提款机”。从这个角度上讲,精准打击支持“台独”分裂势力的台商台企,确保两岸经贸合作红利用途合法合规、流向合情合理,是两岸经贸合作深化的应有之义。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两岸经贸合作能够持续深化,能够在反“独”促统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进而能够为两岸融合发展与统一发挥更大作用。(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