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8日中美发表《上海公报》。笔者20年前曾在纽约采访参与公报起草的基辛格博士,请他谈了对公报的看法。今天重新翻阅采访笔记,不禁感慨万千。
从毛泽东主席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到美国特朗普政府推动与中国部分“脱钩”,再到今天中美俄关系的演变,以及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冷战结束以来的国际关系正处于激烈调整之中。而这些重要的事件都能从基辛格的均势外交与战略理论中看出一些端倪。
提起《上海公报》,基辛格认为这标志着一个转折点。公报以非常直截了当而又坦诚的方式处理了美中共同关心的问题,为双边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蕴含的精神在后来出现的许多情况下都是适用的。
基辛格还告诉笔者,《上海公报》的突破主要有两个基础,一是美中认识到建立直接接触是可能的,并符合双方的利益。尼克松总统一上任就把与中国建立关系这个目标作为其国际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中方也是这样考虑的。二是当时美中对来自苏联的威胁都有担忧。在他看来,公报的基本精神是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建立一种直接的合作关系。
有必要提及,20年前的那次采访是在“9·11”事件发生之后。在此之前,小布什总统曾一度想“抹去”22年来美国是否会插手“保卫台湾”的模糊政策,将中国大陆确定为主要的战略对手而加以制衡。“9·11”事件的发生,使华盛顿意识到恐怖主义才是主要敌人,要在全球打击恐怖主义,必须借助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国力量。这是基辛格在那次专访中强调中美合作的一个重要背景。
基辛格的看法反映了他的均势战略理念。他的《世界秩序》一书的中心思想就是,基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权力平衡是避免战争和建设和平的关键。有趣的是,尽管《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已经过去近380年,两次大战的硝烟已经消散,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思路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延续着均势的理念。
五十年来,美国学者提出的对华政策建议,着眼点大都是美国应在亚太维持或构建能够对中国保持均势的力量平衡体系。而美国近年来对华政策的大调整显然也出自这一考虑。
当美国要着力平衡一种可能会挑战其霸主地位的力量时,对抗就会上升,合作就会退居其次。
笔者的采访笔记,还记录了基辛格的这样一段话:美国在某些领域是最强的,但不是在所有领域都是最强,而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技术上最先进的国家,美国当然要重视与中国这个人口最多而富有活力的发展中国家合作。
基辛格说,美中关系中有不少障碍,比如台湾问题,双方有不同的看法。但双方并不想让障碍主导了双边关系的发展。双方都认识到,分歧固然是存在的,但通过各种各样的建设性方式来加强合作,对双方是有益的。合作可以超越对抗。
基辛格的这段话并没有过时,只是对于总是习惯于运用均势战略来平衡其他崛起力量的华盛顿来说,合作有的时候就是“权宜之计”。
以《上海公报》为基础,后来又有了《中美建交公报》(1979)和《八·一七公报》(1982年)。尤其是《八·一七公报》,它就是为了彻底停止美国对台售武而签订的。可五十年过去,美对台售武不仅未停,台湾在华盛顿着力重构的均势战略中的分量反而越来越重。
从美方对中国的抱怨与指责来看,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中国从一个与美国携手维护均势的合作者,成了“对美国主导的体系的挑战者”。
其实,美国所讲的“权力平衡的游戏”,就是为了建立一个由美国主导的结构来平衡全球大国之间的关系。一旦美国将某一方视为要去平衡的力量,合作就会退居其次。这个“游戏”就会走向将对方视为对手,甚至敌人的结局。
所谓的“均势”,就是要确保美国能够压制和瓦解对方,以维持霸权地位。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合作共赢,本质上是“一山不容二虎”。美国正着力构建的“印太再平衡”体系就是如此。
试想,一个提供持久和平的秩序,怎么能建立在一面是以中国发展带动的整个区域的合作,另一面是美国领导的抗衡中国的“联盟”。美国用在两极对抗时的手段构建“均势”,是在逼迫“印太地区”其他国家划线站队,只会使这一地区更加分裂,更加动荡不安。(作者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