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钟飞腾:"印太五眼"的三个政治图谋

2022-08-01 10:13:53       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和日本日前在华盛顿召开首次经济版“2+2”会谈。会后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提出,日美将主导构建基于自由主义的经济秩序,出台了以强化半导体等重要物资供应链、共同开发尖端技术、对抗所谓“经济胁迫”等4项作为主要内容的行动计划。可以看出,在政治、外交和军事合作之外,美日进一步将合作拓展到半导体研发、供应链安全、高精尖技术等领域。


从过去几个月的发展来看,日本已经成为美国在“印太地区”十分特殊的伙伴。标志性行动之一是美国白宫6月24日发布的 “蓝色太平洋伙伴”(PBP)倡议,参加方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和日本。对比“五眼联盟”,这个“蓝色太平洋伙伴”倡议的5个成员,就是将加拿大换成了日本,因此被媒体称为“印太五眼”。按照最初的声明表述,“印太五眼”针对性很明确,就是瞄准南太地区,主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五国将寻求与太平洋岛国合作,推进一系列项目;二是,以太平洋岛屿论坛为中心,加强太平洋区域主义;三是,扩大太平洋岛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合作。可见,用日本替换加拿大,主要着眼于日本在南太地区的影响力和经济投资实力,而且把日本拉入盎格鲁-撒克逊的小圈子,意味着目前美国对日本政治信任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乍看之下,组建这个“印太五眼联盟”是为了推进经济发展援助,因为该倡议强调五国对太平洋岛国的发展援助总额超过了21亿美元,并且五国还将致力于在气候危机、互联互通、海上安全和保护、健康、教育等领域深化与太平洋岛国的合作。但是,考虑到这项倡议提出的时机和背景,不难看出其掀起新一轮阵营对抗的意图。


首先,美英日澳新五国宣布PBP倡议,是与美国推动“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配套的。这一倡议宣布的时间,正值G7峰会举行前夜。在G7峰会期间,美国总统拜登宣布正式启动“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计划,号称在未来5年筹措投资6000亿美元,作为替代“一带一路”倡议的基建方案,并借此提升美国在全球的经济竞争力和国家安全。拜登政府的意图是将所谓的“民主”国家聚拢起来,降低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影响力。在这样一种总基调下,很难想象PBP倡议是一项纯经济的合作倡议。


其次,“印太五眼”一定程度上是去年美英澳提出的“奥库斯”安全同盟的延伸。“奥库斯”的核心内容除了美英两国帮澳大利亚建造核动力潜艇之外,更是三国在人工智能、网络能力和量子计算等领域加强国防技术合作的构想。由于新西兰对核问题分外敏感,当时并未加入该合作构想。按照美国政府今年4月公布的文件,“奥库斯”已经在建造核动力潜艇和建设先进军事能力两方面取得诸多进展,后者包括海底机器人自主系统项目、用于定位和导航的量子技术开发、高超音速和反高超音速能力、电子战等领域。为了将新西兰牢牢绑定在更具对抗性的新安全关系中,美国煞费苦心推出了颇具欺骗性的PBP倡议。


再次,将日本纳入“蓝色太平洋伙伴”,无疑大大增加了日本未来加入“五眼联盟”的可能性。美国领衔的“五眼联盟”一直是全球最具侵略性的军事情报机构。该机构缘起于二战英美情报合作,在冷战时期成为对抗苏联的工具,冷战后被美西方滥用于商业竞争的企业间谍活动,显示出西方国家游离于国际法之外的任性。近年来,该情报联盟的注意力转向东北亚地区,并且向日本伸出了橄榄枝。2020年9月,英国首相约翰逊借着与日本达成贸易协定之机,欢迎日本加入美国主导的“五眼”情报联盟。而日本政府也多次表示,即便从经济安全角度考虑,日本也很有必要加入“五眼联盟”,并且已经在帮美国搜集东北亚国家的情报。尽管日本国内对加入“五眼联盟”仍存在不同声音,但是随着日本加入美国发起的PBP倡议,也许不久的将来,“五眼”可能就变成了“六眼”。


从太平洋岛国的需求和挑战来看,当前最重要的仍然是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如果美国推动的“蓝色太平洋伙伴”真像其宣传的那样聚焦于经济援助和可持续发展,那也不失为地区的福音。但是,美国对该地区的投入,事实上是对中国在该地区影响力扩大的一种反应,并非美国良心发现,真觉得该地区的人民需要被同等对待。


在这个“蓝色太平洋伙伴”倡议提出之前,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呼吁构建包容、共赢、和平、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蓝色伙伴关系,其中也包括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这条蓝色经济通道。2018年7月,中欧领导人会晤时也宣布,双方同意在海洋领域建立蓝色伙伴关系。2021年3月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出“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中国的“蓝色伙伴关系”建设不仅起步早,且不以价值观划线,是一种发展导向的国际倡议,主要致力于推动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秩序。而美国通过“印太五眼”,竖起新的“小院高墙”,事实上将发展议程政治化和边缘化。这种排他性的倡议,其经济成效值得怀疑。(作者是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地区安全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