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形势近年来总体保持稳定,这与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当然,南海有关争议问题一时难解,影响地区稳定的负面因素暗流涌动,海上的风吹浪涌不时会引起外界关注。这两天,与南海有关的两则新闻就在国际舆论场上吸引不少眼球,一是由印尼主持的东盟首次海上联合军演地点将从南海南部的所谓“北纳土纳海”换到马六甲海峡附近的巴淡岛周边海域,二是美国核动力航母时隔三年再访越南。这两则新闻没有直接联系,但不约而同都指向南海安全议题。
从公开信息看,计划于9月份进行的东盟首次海上联合军演重点不是战斗演练,而是侧重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演习地点的更改主要还是因为南海问题的敏感性和复杂性,东盟和作为轮值主席国的印尼不得不慎之又慎。从加快“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进程而言,各方需要多做增进互信的事,共同营造更加有利的政治和舆论氛围。应当说,印尼在“不受其他国家干预”的情况下作出更改演习地点的决定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即便演习是侧重应对海上灾害等非传统威胁,“南海”“东盟”“联合军演”这些关键词对于近年来热衷于炒作南海议题、介入南海事务的部分域外国家来说就已经有足够的“工具性价值”可资利用了。
至于美国“里根”号航母访问越南岘港,则一方面反映出南海问题已经成为美越防务安全合作的一个主要抓手,另一方面也说明越南在谨慎维系大国平衡战略。当然,如果在中国外交和国防政策的大框架下审视就会发现,对其他国家之间开展正常交流合作、包括军事交往不持异议是中国的一贯立场和做法。中国希望美越之间的军事交往对本地区和平与稳定有积极和建设性意义,而不是增添令人感到不安的因素。
南海有关争议复杂敏感,同时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中国致力于通过外交对话和谈判和平解决南海争议,与东盟国家共同提出“双轨”思路,其中“一轨”就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这一思路符合国际法原则和普遍的国际实践,得到东盟国家支持。到目前为止,中国与部分争端当事国之间已经建立涉海磋商机制,与东盟国家正在努力加快“南海行为准则”谈判磋商。当然,有关当事各国在寻求海上问题解决方案的同时,不能背离《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精神和原则。在争议解决前,各方应把南海问题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妥善处理,避免采取可能使争议扩大化、局势复杂化的单方面行动。
今年是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周年。作为第一个加入该条约和第一个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大国,中国在与东盟的互动过程中始终维护东盟的中心地位,努力构建开放和包容的区域主义,将经济合作、经济增长放在优先位置,试图通过协商和沟通来管控并解决分歧。各方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人,共同形成相互尊重、协商一致、照顾彼此舒适度的亚洲模式,构建了以东盟为中心、普遍认可的地区规则秩序,走出一条睦邻友好、共同发展的正确道路。尽管仍有潜在冲突点和海上摩擦,但几十年来本地区总体保持和平稳定,这是国际社会有目共睹的事实。
不过,个别域外国家依然热衷于将集团对抗带到亚太地区,这是很危险的。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煽动对抗、建立小集团等做法引来广泛批评;很多东盟国家对于国际社会分裂、冷战思维回潮也表达了担忧,对于避免卷入大国竞争对抗也有着理性客观的认识。虽然美国多次强调对东盟“地区中心地位”的支持,但其外交实践归根结底还是服务于地缘政治上的一己私利,事实上削弱着东盟在地区安全事务上的主导地位。这种做法很难被认为是对东盟的尊重,其出发点根本不是东南亚地区的共同利益,而是美国在重塑中国周边环境上的战略利益。
过去20年,中国积极推进与东盟国家多领域海上合作,促进“蓝色经济”发展,极大提升了彼此的互信和利益融合。加之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泛起,美国强推“印太战略”制造地区紧张,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东盟国家的决策难度和决策成本。但可以确定的是,一旦冷战思维回潮、集团对抗上演,本地区得来不易的和平发展局面必将面临严重威胁,以东盟为中心的地区合作架构也会遭受严重侵蚀。对此,东盟国家和中国尤需加强团结、相向而行,以超越你输我赢、零和博弈的海洋视野,共同抵御外部消极影响,为维护南海和地区和平稳定发挥积极作用。(作者是中国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