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陈超 王义桅:“全球门户”对接“一带一路”空间巨大

2023-08-12 08:34:11       来源:环球时报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通电话。博雷利强调,欧方坚定致力于同中方发展良好关系。他表示,欧盟的“全球门户”计划同“一带一路”倡议并不对立,而是互补关系,都旨在促进全球发展。可以说,博雷利这一表态释放了积极的合作信号。


“全球门户”概念是由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2021年9月首次提出,以期通过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将世界各地的商品、人员和服务连接起来。欧盟“全球门户”计划于当年12月正式启动,计划在7年财政框架下提供3000亿欧元用于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支持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可以说,“全球门户”是2018年“欧亚互联互通”和2021年“全球联通欧洲”战略的延续、深化和扩展。


最初欧洲一些媒体在提到“全球门户”计划时,或多或少地突出其对冲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色彩。具体而言,“全球门户”计划提出了数字、气候能源、交通、健康、教育和研究五个优先投资方向和六大伙伴关系原则。该计划将非洲作为重点区域,中亚、“印太地区”和拉美、北极地区也被纳入其全球布局。中欧在上述地区已有的国际产能合作和第三方市场合作都取得了成果,如中法、中意、中瑞已成功开展多项第三方市场合作示范项目。因此,中欧高层越早就“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门户”计划开展战略沟通和深入对接,对双方来说就是在目前的政经形势下换一种方式合作。双方可以根据合作对象的差异确定不同地区的重点投资方向,形成优势互补,这也体现了“一带一路”极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同时,博雷利的表态透出与前段时间欧洲方面发出对华“去风险”论调不一样的声音。笔者认为,如果片面强调对华“去风险”来突出矛盾,欧洲只会成为受害者。事实证明,所谓“脱钩”和“去风险”是行不通的。现在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制造业均呈现加快下行态势,尤其是德国的制造业指数一路下跌,欧洲企业界很是着急。面对数字化和绿色化双转型的压力,无论欧盟在非洲、中亚等地区的三方合作还是欧盟本身,都需积极跟中国进行合作,这些重点领域将进一步挖掘中欧关系新的内核动力。


此外,中欧双方还需要以合作淡化“竞争对立”因素。一方面,欧盟对中国的所谓“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三重定位里,实际上这三者的轻重缓急可以调整。通过合作,更多体现“伙伴”这一面。尽管欧方称对华“去风险”是其核心政策之一,但同时也在贸易和全球气候变化等议题上留出了与中方对话的渠道。“全球门户”在实施中已与应对气候变化等多目标严格挂钩。


另一方面,欧盟内部机构的立场各有不同,对华看法也不尽相同。一些亲美势力代表更多强调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以及美欧协调,推崇追随美国;另一些则坚持以欧洲自身利益为主,主张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因此作为单边、双边和多边倡议的拼凑,“全球门户”计划自身也面临内部政策协同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如今迎来10周年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发展战略对接。中方具有优质产能、基建技术和外汇储备等供给要素优势,短期来看可以发挥转化器的作用,继续推动与欧盟相关国家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特别是借鉴发达国家在绿色低碳方面的发展经验。“全球门户”计划以推动数字技术、清洁能源等领域发展为主,与数字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可以形成一定互补性。在具体项目上,双方支持的基建计划可能同时竞标,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或“最为获益的旗舰项目”上或将出现竞争。长期来看,中欧以经济复苏和绿色转型为切入点,可在更大程度、更高效率上通过第三方合作推进全球基础设施合作进程,但“全球门户”的资金规模要小得多,无论欧美哪种方案都不能满足全球基础设施投资的巨大缺口。


无论是“全球门户”计划还是“一带一路”倡议,都反映出基础设施合作的多种可能性,对弥补全球层面基建缺口和区域互联互通具有深远影响。“一带一路”建设在10年里取得的巨大成果,充分证明中国带来的不是风险而是机遇。在中欧之间同样如此,通过互补合作,可以主动提出并谋划“一带一路”和“全球门户”对接的路线图,为中欧关系长远发展提供良好契机。尤其是下半年中国将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中欧战略对话。


全球基础设施合作空间广阔,世界需要互联互通而不是相互脱钩。中欧都有能力帮助他国提升基础设施,巩固和发挥各自先发优势。中欧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经贸合作基础好、潜力大,在数字和绿色双转型下可以继续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如果中欧能够真正开展务实合作,处理好“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门户”计划的关系,将为世界包容性合作带来重大机遇。(作者分别是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