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今年6月布林肯、耶伦、克里等美方高官接连访华后,中美高层对话开始恢复,两国关系的前景却仍令人担忧。因为近期美方在台海、南海以及朝鲜半岛局势上一系列做法,不仅继续将中国当成竭力想要孤立和打压的对象,更是试图继续大肆抹黑、攻击中国在亚洲安全中至关重要的建设性角色,扩大美国主导的地缘政治小圈子在南海、台海的政治外交与军事干预。这些正在把亚洲拖入危险的“新冷战”阴影之中。
二战结束前后,美英苏三国曾高度合作与团结,通过签署雅尔塔协定在大国共识的基础上重建战后秩序。为什么1947年美苏就陷入了冷战?既是因为苏军持续占领东欧国家、试图扩大其地缘战略势力范围;更是美英领导人担心苏联的崛起将颠覆美西方的主导地位,所以主动对苏展开意识形态决裂和阵营对抗。冷战的爆发既是大国间权力竞争的结果,更是美西方急于组织北约与苏联进行全球地缘政治对抗的产物。今天美国的亚太政策,就是试图重拾其冷战经验,利用美国实力和盟友优势,重组阵营对抗,谋求全面扩大对华战略竞争优势。
只是在冷战结束32年之后,受益于全球化的推动,中美在商业、市场和人文交流领域已形成强大的相互依赖事实。与此同时,中国更是亚太地区绝大多数国家的首要贸易伙伴。美国针对中国的“新冷战”,从贸易和科技入手,试图通过“小院高墙”制裁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在芯片等高端半导体产业上对华“卡脖子”,进而让美国重新主导全球高科产品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
美国这么做的目的,不仅是要限制中国产业的升级、压制中国的产业竞争力,更是想要稳定美国的对华竞争力优势,重新拉大美中两国力量对比的差距。但美国想要发起的“新冷战”不会只停留在“科技新冷战”。最近的一系列动向表明,拜登政府正企图把“新冷战”扩大到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层面。在美国偏激利益观的驱动下,从“硅幕”再到“铁幕”,亚洲地缘战略与地缘经济正面临新的分裂和对抗的风险。
首先,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虚化其曾经长期坚持的“一中政策”,持续拱火,而且打破过去在两岸关系上相对平衡的政策。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中最核心、最敏感的话题。美国现在公然采取亲台路线,是美国的中国政策转向的重要标志。
其次,在亚洲区域安全问题上,美国利用台海局势、南海岛礁主权和海洋权益争议、中日钓鱼岛争议以及朝核问题,把中国定义为“咄咄逼人”想要改变亚洲“现状”的国家。在四处兜售所谓“中国风险”的同时,美国不仅将全球安全战略重点转到亚太地区,更是试图通过推进增强在亚洲的驻军和军事力量部署实行“综合威慑”战略。过去,欧洲曾是美苏冷战的主战场;现在,亚洲成为了美国“新冷战”战略的重心。
再次,美国拼凑的“小圈子”,从美英联手为澳大利亚发展核潜艇到最近美国又提供200枚“战斧”导弹,从美日印澳“四边安全机制”到美日韩戴维营三国领导人峰会,从拉拢北约东进干涉亚太安全局势到美军在菲律宾新增4个可使用基地,美国今天在亚洲的所作所为,就差宣布针对中国的“铁幕”已经降下。
美日韩戴维营峰会,是东亚地缘战略态势的历史性倒退。这次峰会将美国近年来全面否定中国在南海合法的权益主张、合理的维权维稳行动、积极的和平主义区域角色,变成了三国一致同意、日韩共同为美国背书的行动。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美国不仅企图扩大自己的同盟阵营,更是试图将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双边同盟体系,扩大到三边甚至多边。1953年7月27日朝鲜半岛板门店停战协定签署后,美国打造的美日韩“南方三角”是长期以来维持半岛冷战状态的战略举措。这次美日韩戴维营会议,意味着“南方三角”正在再度形成。
8月中旬,美日韩三国进行了海上弹道导弹防御预警试验,实时共享导弹预警数据。日本也将与英国、意大利共同进行下一代先进战斗机研发。更令人担心的是,7月中旬美国众议院通过的《2024国防授权法案》已经开始要求美国军方扩大在西太平洋军事指挥体系、拟定在南海等核心战略水道对华封锁能源运送的军事方案,在台湾问题上实质性准备军事干预行动。
拜登政府的“印太战略”咄咄逼人,但制造“新冷战”不得人心。冷战结束以来,东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之一,也是全球范围内最为稳定与和平的区域。美日等国试图在亚洲制造和挑起“新冷战”,只会绑架和伤害亚洲持续了数十年之久的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中方多次规劝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确立对话而非对抗、双赢而非零和的交往基调。然而,拜登政府一方面强调对华“去风险化”,另一方面拉帮结派,不断推升中美对抗的风险。中国拒绝被美国“带节奏”,拒绝“新冷战”,坚持各国应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这才是亚洲各国人民共同的心愿与期待。今天的中国绝非是当年的苏联;今天的美国,却依然是当年的美国。(作者是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