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宋鲁郑:美国为什么这样对待中国?

2019-05-21 09:02:34       来源:观察者网

随着2016年英国脱欧和特朗普赢得大选,标志着西方进入难以预测的民粹主义时代。果不其然,英国脱欧演变成一场无休止的荒诞剧,重创英欧的同时也波及世界。美国则开始全面大退群,并向全球发起贸易战。而这其中,最不可思议的是中美贸易战。


从理性上讲,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和第二大经济体发生贸易战是无法想像的事。一是双方实力最为接近,互有王牌。打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即使有胜的一方,也必然沦为二流国家,就如同二战后的英国。二是由于两个国家在全球的份量和作用,贸易战的后果将是全球经济秩序的终结。三是从历史的角度看,日本和俄罗斯对中美两国都是最大的威胁,都造成最大的危害。中美双方对决的后果就是这两个国家的重新崛起。日本将成为正常国家,丧失遏制能力的美国则不得不撤出西太平洋,甚至大西洋。没有西方遏制的俄罗斯则迎来全面扩张的机会。


尽管道理是如此的浅显,全球主要经济学家也都一致联名反对美国发动贸易战,但这一幕仍然是上演了。


发动贸易战的错误解读


显然,美国发动贸易战是另有他因。典型的分析是修昔底德陷阱,即中国的发展和美国对中国的恐惧是主因。根据这个分析框架,中美全面对决甚至走向(非核)战争都是难以避免的。历史上十六次类似的冲突有十二次导致了战争,其他四次都是特例。特别是英国和美国和平模式有不可复制的历史因素,比如,当时英国面临很多强国崛起,除了美国还有法国,德国和俄罗斯。这其中,德国离英国最近,其军舰离英国本土就几个小时航程。另外美国和英国不但距离遥远,双方在文化、种族上还有很大的一致性。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才决定对美国忍让,而把主要精力用于应对德国。以今天的中美为例,这两个因素都不存在。


然而,这个解读存在问题。在一个核时代,中美不可能发生热战,哪怕是再常规的战争,也极有可能迅速升级为核战争。如果双方仅仅停留在贸易战、科技战的层次,要想分出胜负是相当漫长的,甚至演变成马拉松。这并非美国所追求的。


目前美国政治和学界主流看法是,这并不是一场贸易战,而是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博弈,是制度差异使然。


比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全球事务教授,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高级研究员哈尔·布兰兹 (Hal Brands)就声称:“美中竞争的根源是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美中之间力量的改变令人担心中国可能会在西太平洋和全球取代美国。中国对高科技威权的接纳令人有理由担心,一个崛起的中国最终会引发威权主义的兴起,不仅在中国也可能在全球。”


曾担任美国前副总统切尼办公室国家安全事务顾问的范亚伦(Aaron Friedberg)5月初在国会众议院一个有关美国对华战略的听证会上特别强调,美中之间的摩擦和竞争并不是两个不同的文明造成的,而是共产党的本质以及两个不同的政治体系造成的。


当然还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观点,比如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主任奇诺·斯金纳(Kiron Skinner)4月底在一个研讨会上说,中国与西方自由世界存在文明和意识形态冲突。斯金纳说:“美国与中国的竞争,不仅局限于双方的国家利益,也存在于不同的文明和意识形态等更为广泛的领域。” 她还称,“这是第一次我们将面临一个强大的非高加索人种的竞争对手。”


然而,中美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早就存在,但这并不影响中美历史上多次结成盟友,如结盟对抗苏联,双方当时还创造了一个国际关系史上的奇迹——还没建交就已成为盟友;两国还在9·11之后一起对抗全球恐怖主义。


就是今天,美国和沙特这样文明完全不同、宗教信仰对立、政治制度缺乏现代性——如果以西方的标准非常野蛮和落后的国家——仍然维持着盟友般的关系。即使和美国有关系的记者卡舒吉被以超越底线的方式残忍杀害,也丝毫没有影响到美国对沙特的支持。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崛起,大有威胁美国全球霸主地位之势,美国学者傅高义还写出轰动一时的《日本第一》。结果,美国联合欧洲强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成功终结了日本的进一步发展。日本和美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都相同,但美国并没有丝毫的手软。


很明显,这种解读有为美国不按规则出牌辩护和美化的意图,但却不能解释原因。


事实上,中美对抗的根本原因都和这些无关。引发这一切的是中国的实力。早在一个世纪之前,英德博弈就把这个问题讲的非常透彻了。1905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困惑地向他的政府发问:“为什么英国人对德国一惯表现出不友好的态度?”从血缘关系上讲,德皇威廉二世是爱德华七世的侄子。为了回答国王的质疑,英国外交部顶尖德国问题专家克劳用了一年时间写出外交史上的杰作《克劳备忘录》,其中的结论是:“德国的意图并不重要,其实力才至关重要”。


对于美国而言,中国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实力。如果今天中国停止发展,中美所有的冲突就消失了。如果说美国硬要认为中国有错,错就错在国家要发展要繁荣,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中美贸易战发生之后,不少自由派学者指责中国放弃韬光养晦、过于展现实力。虽然中国相较于过去是有所作为。但放到全球来看,中国的外交还是相当克制的,更没有挑衅西方的利益。反观俄罗斯,不仅成为西方口中“触及红线干预美国选举”的主谋,还创造二战后以武力改变领土境界的首例——吞并克里米亚,直接挑战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对欧洲构成巨大的地缘政治威胁。此外,还直接出兵叙利亚支持西方反对的阿萨德政权,一举逆转局势,让西方功败垂成。尽管如此,美国对俄罗斯没有发动贸易战,相反特朗普政府还一而再地努力要改善和俄罗斯的关系。


原因其实也不复杂,刚出炉不久的兰德报告就得出这样的结论:“俄罗斯是流氓国家,但不是对手。中国不是流氓国家,但是对手”,“俄罗斯可以被遏制,但中国不能”。


发动贸易战的真正用意


发动贸易战两败俱伤且会变成持久战、修昔底德陷阱框架难以解释核时代、意识形态和制度之争及中国外交的有所作为在现实面前也无法自圆其说,那么美国发动贸易战的用意何在?


应该说,中国的实力是迫使美国向中国下手的根本原因,但选择贸易战却是战略之举,而非战术。


一是中国制度的合法性主要建立在经济发展之上。中美贸易战不但会影响实际的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影响到国内外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和未来预期。而且虽然国际贸易占中国GDP的比重不高,但吸纳的就业人数巨大。如果中国出现较大规模的失业,必将冲击中国的稳定。


二是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经济处于结构升级阶段、新旧动能转换处于半途,反腐败之后新的政府激励机制急待建立,特别重要的是,西方误读了2018年中国的政治演变,认为中国内部分裂扩大,是向中国施压的好时机。


所以美国向中国发起贸易战而且谈判条件极为苛刻,其目的就在于:要么中国屈辱的接受城下之盟,引发国内愤怒,打击中国制度的合法性,从而令中国陷入混乱之中;或者,中国坚决说不,全面迎战,但经济代价将引发国内的各种矛盾,如果中国应对失当或者无法应对,同样可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如果做一个总结,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对中国的恐惧是促使美国决定不顾一切遏制中国的原因。而选择贸易战这种表面看来两败俱伤的手段则是为了引发中国内乱,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美国当然知道热战是相互毁灭,两败俱伤将给俄罗斯和日本崛起创造条件,当然知道价值观和制度只是包装。如果美国和中国自由派一样连这些都看不明白的话,它怎么可能成为全球霸主?


所以只要中国应对得当,成功化解贸易战产生的负面经济效果,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美国的战略就不攻而破。在显然达不到目的还要继续付出代价的情况下,贸易战也就再也打不下去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就此罢手,新形式的冲突仍然会随即上演。


对于中国而言,要想实现中国梦,完成民族复兴,类似的内外挑战是躲也躲不开的。只有通过这些考验,才能抵达彼岸。以史为鉴,英美模式、美苏冷战模式、德国模式、葡萄牙西班牙模式都不可复制,中国要以自己的智慧和实力,创造人类历史上第五个打破修昔底德陷阱的成功案例。(作者是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