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翔宇:“一带一路”报道,还需更细腻些
2019-05-26 08:05:57 来源:环球时报
过去一年,“一带一路”最大的变化,用 “大写意”到“工笔画”来比喻再贴切不过。笔者于2018年2月前往中东任驻外记者,在多次的相关采访中亲历这一变化,对“一带一路”项目取得的成绩与现有的挑战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则为条件。“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近年来在大多数国家进展顺利,获得沿线国家和人民的真心推动,主要在于其内生性。然而对这一点,我们的企业在向外发声时缺乏经验,媒体报道也需要更加细腻。
就中国企业的主观层面而言,走出去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开始。以中企实力至为雄厚的工程基建领域为例,从上世纪80年代搭西方及日韩总承包公司出海,纯粹输出劳务,到90年代带着国产技术设备走出国门,再到21世纪带着资本、管理、技术、服务等一揽子解决方案走进当地,大刀阔斧展开全面属地化经营,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产业链升级的样本意义。然而我们目前的宣传报道,更多强调的是“一带一路”倡议宏观层面的推动牵引及企业近段时间对当地就业的拉动,较少能借助当地媒体讲故事,纵向对比,展现背后的沧海桑田。
国际层面看,尽管通过广泛的合作传播,报道质量及落地效果较前些年提升很快,但仍有一些“亮点”被忽略了。“一带一路”之所以赢得人心,根本在于其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而这一理念之所以能赢得认同,又厚植于中国长期坚持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强加本国的立场观点主张,为寻求自主发展、合作共赢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选择。
笔者曾赴两伊边境的米桑油田采访,该地相当部分油气井犬牙交错于双方上世纪80年代曾反复争夺的边境线上,有的甚至就在两军哨所中间。两伊关系稍有缓和,中海油就在2010年接手项目,并成功通过近十年时间使油田增产3倍。当地石油官员及专业人士感慨,幸亏是中国公司在做这件事,如果是西方国家的公司,各方面阻力都会大不少。这类故事,在地缘政治敏感区域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挖掘,有些时候不应因“敏感”就不对外表达,搞得当地民众反而对此不了解,甚至觉得有些神秘。
进一步说,无论是企业公关还是媒体宣传,“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一个受到越来越多国家支持的理念。但在具体到在某个国家的某个项目时,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有号召力和执行力的亚理念。笔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行稳致远,需要企业、组织及个人在各自具体领域的创新性表达。
近期,亨通光电等企业主导搭建的海底光缆取得突破性进展,由中国、巴基斯坦,沿印度洋海底进入红海,再从埃及登陆,未来会横穿埃及全境从亚历山大港进入地中海,最终抵达法国,连接欧洲的光缆网络。此线路与古丝绸之路高度重合,一旦建成,将大幅提升沿线地区的信息互联互通水平。中方项目团队负责人对笔者表示,他们在理念成型阶段,受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启发,项目也正是契合当地需要,所以迅速赢得沿线国家的认同,吸引到运营商及其他合作伙伴投资。(作者是环球时报驻埃及特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