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王友明:"一带一路"对接拉美尤需"两通"

2019-05-30 08:58:52       来源:环球时报

笔者近日赴秘鲁、巴西、墨西哥等国调研“一带一路”对接拉美的情况,发现拉美政学两界和民众对“一带一路”反应不一而足,呈现“理解与误解并存、认同支持与认知缺失相伴”的特点,深感在拉美推进“一带一路”需考虑地区特色,五通环节尤其要注重“民心相通”和“政策沟通”。


  “民心相通”可减轻水土不服


  在与中资企业座谈时,笔者明显感受到中拉文化巨大差异给中企带来的麻烦,企业老总们吐槽的例子很多,其中“做好事不留名”在拉美就遭遇了窘境。


  在秘鲁时,笔者婉劝某大型中资企业老总为当地多做点事,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因为笔者在一次国内研讨会上见过一位秘鲁教授严厉批评该企业疏于社会责任而引发当地民众诟病甚至抗议。出乎笔者意料的是,实地调研的结果是发现该企业在当地社区做了大量好事和善事,比如为民众修建菜市场、竖立路灯、翻新校舍、捐助医疗设备等等。该企业老总确信,在当地所有外资企业中,他们公司在当地社区公益上投入最多、持续时间最长。但该老总还说:我们只做不说。


  显然,如此吃力不讨好的事缘于“做好事不留名”的企业文化遭遇水土不服。中资企业在当地推进工程项目过程中,往往遭遇诸多棘手的社区问题,轻则民众示威抗议,重则项目被迫长期停工,企业老总为此焦头烂额。尽管企业做了大量社区公益,但当地民众认为这是他们抗议的成果,加之中企重埋头做事而轻宣传,难怪当地媒体动辄将“社区责任缺失”的帽子扣在这些中企头上。


  反观西方企业,项目未动舆论先行,利用媒体造势宣称它们的项目将如何造福当地民众。象征性地做了诸如污水处理等几件利民好事后,再次渲染它们如何信守承诺为民众造福谋利。一位中资民企老总告诉笔者,这种媒体造势的做法极为成功,当地民众很欢迎一些西方工程项目进驻本地。


  做好事不留名在国内固然是美德,事后被发现往往效果更佳,但在拉美却遭遇了尴尬,只做不说不但容易背负误解与骂名,甚至还可能被猜度你遮遮掩掩的背后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勾当。做好事说与不说的效果大相径庭,这是文化差异的客观使然,加之拉美文化别具一格,更需企业在舆论影响上积极跟进,打通民心,增进了解,少走弯路,不再做好事却吃“哑巴亏”。


  因此,在拉美推进“一带一路”,五通中“民心相通”的位置需前置,软性条件铺垫到位后再推进设施联通等项目,或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政策沟通”使中企少交学费


  与拉美多国中资企业座谈时,不少老总在谈及拉美的劳工政策、环保政策和税收政策时都大吐苦水。


  巴西中资老总们表示,巴西的税收体系恐怕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不光名目繁多、朝令夕改,而且中央一套体系,地方一套体系,企业无所适从。有的中资企业入驻巴西已三年多,还是搞不清具体的税收程序。墨西哥的中企则认为,墨的税收体系更为复杂和严苛,而且墨税务部门“擅长”秋后算账,竟然调查企业6年前的税收账目,设法找茬,中资企业为此付出上千万美元的罚款。为此,中资企业聘请当地律师团队应对频繁的税务检查,但律师费贵得惊人,一人一小时400美元。


  谈及环保政策时,在拉美的中资企业大多认可烦琐与苛刻之最非巴西莫属。据称,该国各项环保规定竟然超过2万多条,而且巴西环保法律规定,企业活动必须严格遵守“许可证制度”,不但要取得事前许可,还必须在获得许可后的每项具体操作过程中获得“操作许可”,否则构成违法。为了推进项目,一些中企不得不组成精干团队专门应对巴西环保部门,即便如此有时也会无果而终。据称,某中资企业为修建通往矿区的一条路,跑了3年环保部门还是没拿下许可证。巴西烦琐的环保审批程序使不少外来投资望而却步。


  另外,劳工政策也是拉美中资企业头疼不已的难题,老总们叫苦“拉美工会数量太多”“拉美工会太强势”等等。中资企业加班加点、多劳多得等理念和管理经验往往成为工会攻击的对象,动辄提出加薪和休假要求,稍有不满则以罢工相威胁,为此,中资企业老总一致认为“工会拖了企业利润的后腿”。


  应该说,拉美一些国家严苛的环境、劳工、税收等标准明显超越了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关特色政策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们与西方国家的独特历史联系。“一带一路”对接拉美后,将有更多中资企业进驻拉美,政策沟通的重要性凸显,只有事先做足功课、吃透政策,才能少交学费。尽管老总们对拉美国家一些政策颇有微词,但有意思的是,没有一家中资企业想撤出拉美,它们都看好拉美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