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美关系需要理性,理性需要有锚
2019-07-14 08:22:31 来源:环球时报
百名美国知名学者和前官员本月初发表致特朗普总统和国会议员的公开信,指出与中国为敌会事与愿违。那些人无疑是美国精英的一部分,因此那封公开信的立场是完全美国化的,但做出了与美国激进学者和政客不同的对华政策主张。
美国与中国处在前所未有激烈贸易战的僵持中。两国有各自的国家利益,除了双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体系不同,两国还在远不止经济领域存在竞争关系。两国内部都有为维护自身利益而与对方开展不妥协斗争的呼声,而且以强硬态度对待对方最容易获得大多数国民的支持,也更容易做到政治正确。
然而中美都是大国,经济回旋余地和韧性都很大,而且都是核国家。过去一年多的贸易战和彼此关系全面紧张再次证明,两国谁想做到击垮对方的意志都不现实,两国都能经受得起全面贸易战,谁都不太怕相应的损失,尽管它很麻烦。贸易战是相互消耗的对抗,它是双方只要认定必须这么做就都能抗得起的双输。
于是中美形成了各自利益、力量、价值的综合体,合作的愿望和这样做的实际好处,还有挥之不去的相互猜疑和不惜对抗的冲动,共同塑造了高度复杂的中美关系。
必须指出,中美之间的问题乃至摩擦肯定会多得按下葫芦浮起瓢。然而有一种东西能够帮助中美不断往前走,它就是理性。可以这么说,中美之间的关系如果由理性主导,多大的分歧最终都能够克服。如果理性在中美关系中被边缘化,再小的一件事也可能被无限放大,成为两国比拼意志的焦点,酿成远离事情原点且严重的危机。
理性的本质是实事求是。希望利益最大化和己方全胜在心理学上并不奇怪,但利益最大化的真实情形常与想象的不一样,而且它更容易通过双赢的方式来实现。相互妥协所能带来的利益也往往比通过对抗方式收获的利益更多。
中美相互面对,两国的自我认识和彼此的认识出现很大距离。准确认识对方是中美降低战略互疑的基础。
中国人能够清楚感受到美国在误读我们。我们很清楚中美的差异性,但是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非中国与美国和西方纠纷的真正主线。
因为中国没有对外输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战略动机,中国也没有颠覆现有国际秩序的意愿,中国的国防政策是防御型的,我们走向世界的方式不是胁迫其他国家,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双赢模式搭建中外合作的桥梁。中国的和平、合作程度是历史上世界第二强国从未有过的,差异性并非塑造中外关系的决定性刻刀。
另外中国经济发展是可以被遏制的吗?我们相信,外部的遏制行动能够给中国经济发展制造一些临时性麻烦,但中国经济的内在成长力量远远大于外部所能产生的阻碍力。相信世界上不感情用事、更注重客观分析、认识中国的人,都不会怀疑中国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
我们不知道自己对美国的认知有多少是契合实际的,有多少折射了两国战略互疑的影响。中国过去一年多里对美国最突出的看法是:美国不再接受并且已经下决心阻止中国继续发展,它希望通过打击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和给中国的发展机制动“外科手术”来实现上述目的。我们是否误读了美国的对华政策呢?
中美双方显然有必要通过更深入的战略对话和彼此在行动上互示善意来缓解两国的互疑问题。
在中美贸易战持续、各种摩擦层出不穷的时候,让理性在两国关系中发挥稳定的主导作用看来不是很容易,因为理性无法单方面存在,它只能在中美互动中实现,而干扰中美理性互动的因素实在太多了。这种情况下两国元首大阪会晤达成的共识就成为拴住中美外交理性的锚。风在吹,水在动,我们希望中美两国能够抓紧这个锚,从而使得两国关系能围绕着它不断增加理性化,超越各种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