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施洋:中美说的,不是一种"核裁军"

2019-12-09 09:31:38       来源:观察者网

本周,美俄围绕两国的战略核武器军控协议问题,又展开了一系列的口水战,而在美国的表态之中,大家又分明看到了美俄之外的第三个国家——中国的影子。在核裁军与军控领域,中国对于本国的认识与需求,与其他几个核大国的认识和需求,特别是美国的认识与需求是存在巨大差异的。


作为这一切的主导者,美国总统特朗普自然扮演了重要角色


12月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参加北约峰会的时候,提及了美国与俄罗斯有关是否延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相关话题,作为一个2021年2月就将正式到期的条约,是否延长该条约或者就延长问题进行相应的谈判在最近一段时间成了在军控领域重要的话题。特朗普在新闻发布会上就直接表示:“俄方是迫切希望能够签署军控协议。我们也是一样,华盛顿认为,能签最好。”作为美国总统,他的这番话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和代表了美国当前对于这类条约的主要态度。


不过就和之前美国的各级官员所表示的一样,特朗普在谈及这个美俄双边协议的时候同样不合时宜地提到了中国。他表示美国也希望中国也能够加入这一军控协议,并表示希望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有核国家一起达成协议。他随后再次强调,这一协议要包括“中国”和“一些其他国家”。


在中美贸易谈判中提及核裁军的话题,这确实属于一种“不按套路出牌”


特朗普随即补充说,他在与中国进行贸易谈判的过程中向中方官员提到了上述情况,并称中方官员对于加入这一条约非常“激动”。考虑到中国外交部在此前非常明确地表示中国反对任何国家在军控问题上拿中国说事,也不会参加任何三边核裁军协议的谈判。不管是中方贸易谈判人员的客套被特朗普自以为是地误解,还是干脆是特朗普本人张口就来的信口胡诌,他是如何从其他中方官员口中获得与中国政府官方口径截然相反的表态这点,我们都不得而知。


中国外交部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态应被视为目前中国最为官方的表态


美国在军控领域试图拉上中国这一思路,在过去几年围绕《中导条约》的博弈中就已经出现了。尽管在表面上,《中导条约》最终解体是因为美俄两国近年来多次相互指责对方违反该条约。但从美国在决定退约之前派出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的博尔顿赴俄“斡旋”时就希望俄罗斯帮助美国“说服”中国加入《中导条约》的一厢情愿看,想要空手套白狼,把中国手里全球最大的中导武库纳入条约的心态无疑是十分明显的。


不管这是不是博尔顿的主意,这种赴俄催促其说服中国的想法就很大胆


在延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方面,美国今日的所作所为可谓是故伎重演,12月5日,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期间,有议员就向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约翰·罗德发问,为何美国国防部至今没有做出延长将于2021年2月到期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决定。罗德的回答差不多将特朗普的小算盘说的一清二楚:“如果美国现在同意延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在军控谈判中能对俄罗斯和中国出的牌就少了。”他同时补充说:“到2021年2月前还有时间。如果美国和俄罗斯决定延长条约,不需要很多谈判,只需商定延期日期。”与此同时,美国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戴维·黑尔也表示,“我们不排除延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有效期的可能性”。


美国的思路也很明确:要是老老实实延期啥好处也没捞着,那岂不是亏大发了


说一千道一万,不延长的戏是演给俄罗斯看的,毕竟在美俄现在的国力和军力对比之下,虽然《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相对于历史上美苏高峰期的核武库,已经属于一个相当温和的规模,但对于实力不断下降的俄罗斯而言,即使维持和渐次更新这样规模的核武库,其难度也非同小可。


苏联虽然给俄罗斯留下了“三位一体”核力量体系,但由于这一体系中各种装备的巨大基数,再加上装备本身的不断老化,光是维护和保持他们的日常运作以及正常的更新就需要耗费俄罗斯不少军费。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需要替换的战略核武器和平台的不断增多,用“萨尔马特”液体洲际导弹替代“撒旦”;采购更多的“北风之神”级战略导弹核潜艇以弥补667BDR型核潜艇退役后的实力空白;尽快重启图-160M的量产以取代老旧的图-95MS……比起单价只有几百万美元的坦克,这些造价上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的大型装备才是不折不扣的“吞金巨兽”。


对于俄罗斯而言,目前建造核潜艇和核导弹的速度,已经算得上是拼尽全力了


如果要按照1:1的比例替换俄军现役的旧式装备,在俄罗斯现在的军费水平下必然会严重影响其常规武器的采购和部队的正常训练和作战行动。美国也正是吃准了俄罗斯需要《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来维持美俄核力量的“表面平衡”这一点,几乎“阳谋”地寻求俄罗斯的支持,要中国加入原本仅有美俄两国的双边核裁军协议。在这一点上,俄罗斯对中国立场表现出的“理解”,已经是其承受了很大压力的情况下对中国表露的善意。


毕竟对于俄罗斯而言,完全废除《中导条约》之后的全面军备竞赛也不是其能承受得起的


在外交层面上,中国由于在核武器保有数量上远低于美国,在谈论各种削减核武器的话题上都占据道德制高点。正如今年5月外交部发言人回应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有关希望中国加入美俄军控协议的观点时所表述的,国际军控界不少人对此都有个疑问,美方是想把中国的核力量谈到美国的水平,还是想把自己的核力量削减到中国的水平?而在军控谈判的具体操作上,显然中国无意将本国的核武库膨胀到美国的水平上,让美国放弃自己在核武器上的优势则更加不可能。


在战略核武器上美国优势很大,在战术核武器上的优势更加难以动摇


所谓的包含“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核裁军谈判本身,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是一场大家一碗水端平的公平竞争,而更可能是一场类似于上世纪20年代《华盛顿海军条约》一般,将不同国家划分为三六九等的歧视性谈判。各国按照削减核武器的“政治正确”,各核大国也许都要在条约中进一步减少本国的核武器数量,但其保有核武器的数量依旧会是按照各国现有核武器数量分成几个档次。对于美国而言,削减一两百枚核弹头只能算是“技术性调整”,而对于中国而言,削减哪怕50枚核弹头,都是动摇本国战略核武库的严重影响。


一旦中国加入了此类谈判又拒绝按照美方的设想削减核武器,则国际舆论场上对于中国的指责反而会让中国失去之前的道德优势——作为和苏联玩了前后超过五十年核军控与核裁军的美国,在相关问题的谈判和各种技术细节的“使坏”上自然是经验丰富,从这个角度看,哪怕即使是开启谈判,对于中国而言都具有不小的风险。


在核裁军的谈判经验上,美国的经验同样也是占据压倒性优势的


中国的核战略本身,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不愿掺和美俄军控条约的重要因素。大国的军控博弈和核战略设计调整本身极为复杂,但即使在冷战的高峰期,除了美苏两国,其他几个有核国家的核战略整体上也远远谈不上复杂。无论是英国这样尝试过不同形式的核打击手段(包括陆基弹道导弹和中程核轰炸机)最后选定核潜艇和潜射导弹的单一手段核威慑,还是法国看似“灵巧”,同时拥有核轰炸机、陆基核导弹和战略导弹核潜艇的“三位一体”核威慑,面对苏联远大于其本身的核武库,其核战略有且只有针对苏联主要城市展开大规模核打击这一种办法——由于冷战时期战术核武器本身的普及和苏联在中欧陆军实力上的长期优势,英法在考虑核战略上时并没有过多考虑本国是否可以首先使用核武器的问题。


英法两国的核武库规模都很小,因此没有什么特别的操作可以进行,唯一的选择是发射还是不发射


相比之下,中国的核战略在冷战期间还要复杂一些。一来中国在拥有核武器后长期处于美帝苏修都要对付的状态,本国核武库针对的目标不仅有美国,也要对中国北方有巨大威胁的苏联;尽管中国的核武库规模长期比英法还要小,打击手段也并不多(70年代以后除了实力不断增长的战略核导弹之外,就只剩理论上具备打击能力的空军轰炸航空兵,潜射战略核威慑则要到21世纪才开始正式建设),使用的核打击手段也会是以攻击人口密集区为主的核报复。


尽管中国的战略核威慑力量在80年代以前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真正有效的对美苏核威慑建立时间还要更晚


与此同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宣传口径也让中国的核战略更趋复杂。一方面中国的核战略因此看起来比英法更具防御性,但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外国军事观察家都不认为上世纪70-80年代在常规军力面对远东苏军处于明显劣势的中国会在常规战争遭遇毁灭性失败后继续坚持这一原则。冷战之后,由于来自苏联威胁的消失,中国的战略核力量转变为以美国为主要对手,但在中国常规军力劣势明显的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在学界和军方内部依然引发了持续时间不短的激烈讨论。


在1996年的台海危机之后,国内学术界一度对核武器使用原则产生了新的探讨


随着中国在战略核武器领域的研制上不断取得进展,当代中国在战略核打击手段上也日益丰富起来。中国在本世纪初开始装备射程可达美国本土的机动发射远程弹道导弹,近年来又完成了潜射弹道导弹核潜艇部队的战备值班,装备了新型战略轰炸机,并组建了专门的战备值班部队,射程可达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发展。今年的海上阅兵式和国庆阅兵中,094型战略导弹核潜艇及其携带的巨浪-2导弹,东风-31AG、东风-5B和东风-41弹道导弹以及轰-6N战略轰炸机的全面亮相,无疑表明了中国三位一体战略核威慑体系的建立。


虽然作为一款战略轰炸机还有些勉强,但轰-6N对中国核力量确实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不过这样的现代化暂时并不意味着中国核武库总量的大幅增加,而更多是中国在核弹头总量整体不变的情况下的“结构调整”,即在淘汰旧式中程核导弹的同时,装备了更多远程和洲际核导弹。但与美俄两国不同,对于中国而言,三位一体核威慑体系目前并不意味着我国核战略的根本性变化。


对于中国而言,更多更先进的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的服役,让中国能够打击美国本土的核弹头数量和突防概率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核武器的攻击精度也明显提升,但就算中国所有的核弹头全部集中起来,其数量可能也无法满足冷战时期美苏都具备过的同时拥有发起先发制人核打击和二次核反击能的核弹头需求。


冷战高峰时期的核武库里,多重保险和反复备份都是常态


按照西方的观点,随着中国的核武器投掷能力的继续增强,中国必然会继续谋求数量更多的核弹头,甚至会调整自己的核战略,像美俄一样谋求多轮次不同用途的核打击能力,并与美国甚至俄罗斯展开核军备竞赛。


然而核武库里的各种产品,无论是其采购价格还是其维护使用成本,很多时候都要显著高出常规武器。仅以战略导弹核潜艇为例,美国海军目前计划建造的12艘“哥伦比亚”级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总预算高达1250亿美元,首艇预估的预算更是高达124亿美元(这还没有算上潜艇实际开工建造后大概率会遇到的预算超支问题),并不比“福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的价格低上多少;而英国下一代的4艘“继承者”战略导弹核潜艇的预算高达310亿英镑,平均单艘的价格高达77.5亿英镑,而排水量近7万吨的“伊丽莎白女王”号航空母舰单舰造价只有31亿美元。


虽然战略导弹核潜艇远没有核航母那么威武,但钱是一点不少花


按照这样的情况来推算,一艘094型战略导弹核潜艇(或者其下一代的后继型号)的造价起码会相当于1-2艘国产航母,而在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在现有核武库规模基础上仅仅实现倍增,也就是达到大约美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要求核弹头数量40%左右的核弹头数量,就需要额外相当于4-8艘国产航母,也就是上千亿的资金用于战略导弹核潜艇的建造。如果考虑到这还没有算上相关的弹道导弹、核弹头的生产、制造以及相应的指挥、整备、日常维护以及退役处理所需要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即使把核弹头数量增加到美国的40%,所需要的资金就已经达到数千亿级别,这些资金可以分摊到为期数十年的国防预算中,但其数量依然相当可观。


正因如此,中国即使在冷战时期对战略核力量也是高度控制的


对于中国而言,面对美国不怀好意的“谈判邀请”,比起如何谈判或者需要什么样的谈判条件,有两件事情更值得思考:一来当中国在战略核武器载具上几乎解决了所有装备的有无问题之后,到底需要多大规模,以什么样比例组成的核武库,使用什么样的核战略才能满足我国的国防需求,实现我国的国家战略;二来无论中国是否做好了向包括假想敌在内的国际社会公开本国核武库的数量、构成乃至部署情况在内的重要军事情报的准备。毕竟对于核武库规模、部署的高度保密与对本国核战略的模糊,长期以来就是我国战略核威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布这一系列内容本身,就是对本国战略核威慑的一种不小的削弱。


战略核力量的隐真示假,一旦在谈判之后就完全失效了


当然如果中国的核力量如果已经强大到能够做出类似的公开时,选择加入类似的削减战略核武器谈判并公布本国的核力量概况自然是提升我国武装力量透明度的好选择,同时能在另一方面增强我国的核威慑效果,但当我国的核力量还不足以硬气的完成这样的任务时,通过保密实现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战略上的确会影响假想对手在相关问题上的决策,从而在另一个层面上实现“威慑”的效果。


(作者是外交与军事观察者,独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