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相秒:“海上丝路”期待东盟突破
2015-05-07 16:24:41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4月30日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以来,东南亚国家虽积极回应,但对倡议内涵及操作举措等具体问题的认识 仍处于模糊阶段,部分国家对中国提出倡议的意图也存在各种主观性猜疑。究其根本原因,东盟国家对共建新“丝路”倡议的认识面临对华负面印象先入为主所导致 的选择性、警戒性的认知障碍。鉴此,有关各方需要首先明确东盟与建设新“丝路”的内在关联性和深化合作的巨大潜力。
共建新“丝路”首先有赖于地区各国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协作,其本质是各方共建、共享的开放性平台,既包含了经济、金融领域合作,也为沿线各国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交融创造了机遇。作为新“丝路”开放平台建设的平等参与者,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享有新的竞争规则、资源管理、合作机制等符合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内在演进轨迹的制度建设主动权。 因此,地区各国可以充分利用新“丝路”开放平台,抓住丝路基金和亚投行为基础的金融保障、RECP等区域合作机制基础及互联互通等正在构建中的三大支柱支撑,实现相互间的经济和海洋发展政策对接、资源整合与共享、优化产业结构与分工,并提升与区域外国家的合作与竞争能力。
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建 新“丝路”拥有地缘相近、人文相亲、政策相通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南海和东盟地区是建设新“丝路”的必经之地和首发站,且东盟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如印尼提出 的建设“海上高速公路”、“海洋中心国家”等海洋强国战略,与新“丝路”倡议不谋而合,因此东盟是构想实践寻求突破的“起点”。
同时,当前东盟也是沿线国家中对华经贸合作最为密切的地区,双方拥有扎实的经贸合作基础,且双边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增加;既建立了成熟合作机制,也形成了广泛的互利共识、配合默契与合作规范。
另外,中国-东盟正在积极构建符合地区发展实情和利益要求的区域一体化机制与合作规则,为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创造制性动力。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规划与部署徐徐铺开之期,东盟无疑是寻求战略实施取得实质突破的“重点”所在。
然而,作为地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建新“丝路”的进程持久复杂,并面临着地区内外两个层面的考验。中国与东盟部分 国家间的南海争议而导致的政治互信缺失和战略猜疑,中国企业在东盟地区的环保压力,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产业结构重合和竞争所导致的地区“内耗”等因素构 成了中国-东盟共建新“丝路”的内部挑战。加之,美国竭力推动“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协定”谈判,以及日本加速向东南亚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大对越、缅等国的贸 易和投资,都与中国推动与东盟国家共建新“丝路”形成直接的政治经济秩序规则重构主导权和相对优势地位的竞争。
因此,当前中国与东盟国家应首先推进彼此有牢固合作基础条件和地区迫切需求领域的合作,尤其是要积极构建完善的中国-东盟海、陆、空、电、通讯等各领域互联互通立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