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问题上,美国应改变对中国的“有罪推断”思维
2015-08-13 09:53:29 来源:中国南海研究院
在由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举办的第五届南海问题国际会议上,美国助理国务卿拉塞尔提出希望南海问题当事各方停止造岛、停止设施建设、停止军事化的动议。该中心知名国际问题专家葛莱仪在其会议报告中则一再强调中国在南海的陆域吹填存在建设军事设施的“潜在可能性”(potential)。二者一表一里,其内在的思维模式是一致的,即对中国在南海岛礁的“陆域吹填”以“莫须有”(或许可能)的思维模式来进行“有罪推断”(presumption of guilt)。而当面对着其他声索国的同类行为时美国则保持了长时间地沉默,其标准似乎又回到了“无罪推断”(presumption of innocence)。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对于美国来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岛礁建设本身,而是进行这种建设的主体是谁——这是典型的双重标准,也是偏离国际正义和国际法的标准。
进一步讲,美国并非南海争端的涉事国,也不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约国,没有扮演“国际正义法官”角色的资格。事实上,美国政府高官或智库学者的这种言论还是根源于其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在本地区的利益诉求。即南海地区的混乱有利于遏制中国的崛起和对本地区国家“分而治之”。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具有强烈道德感的美国却提出了“各打五十大板”的建议,这种建议看似公正,实则是在“拉偏架”。而在对中国“有罪推断”思维的驱动下,一再被葛莱仪们提及的所谓的国际正义(international justice)成了美国及其盟友遮蔽其本位利益的遮羞布。事实上,这种思维不但无助于南海问题的解决,还会增强一些声索国的幻想,更加远离谈判桌,从而加重南海地区的紧张局势。
葛莱仪们从骨子里不把中国当成适用于“无罪推断”原则的正常国家中的一员。在深层意义上讲,这是本质论和“党同伐异”思维在作祟。即中国既然不是美国理想中的“民主国家”,就要被打入另册,不能享受相应的国际权利。这样的思维定式使得一部分美国精英看不到或故意忽略中国在南海问题中的克制和建设性的努力,也不顾中国一再强调地南海岛礁建设主要用于渔业、科学研究和国际医疗救护等事业的表述。
从另一个角度讲,这种显而易见的错误思维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美国害怕失去其世界霸主地位的焦虑。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是建立在其雄厚的政治、经济、文化实力之上的;虽然这种实力正在衰减之中,但世界上仍然没有国家能够撼动这种领头羊的地位。中国也无意挑战由美国主导建立起来的战后国际秩序,反而愿意在这种秩序中扮演正面、积极的角色。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两国正在尝试建立新型的大国关系。而要建立这种关系,以往的零和博弈和“党同伐异”的思维应该被摒弃。更深层次上,在后现代主义多元化思维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试图以一种价值观来衡量所有国家的做法不但不是积极的,反而是解构的,无利于问题的解决和世界的整体进步。美国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南海问题上,不要再以“有罪推断”和双重标准来对待中国。
从中国的角度讲,应该进一步加强与美国及相关国家的沟通,并在此基础上增进彼此的政治互信,从而培养深层的“认同感”。南海问题有关国家应以一种相向而行地态度,充分考虑对方的诉求,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使得南海问题的解决回到由涉事国家谈判解决的轨道上来。
(作者单位:中国南海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