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研究成果>时 评

2017~2018,我国南海海洋科技回顾与展望

2018-01-10 21:56:02       来源:中国南海研究院

2017年,南海局势进一步巩固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降温趋缓的态势,虽然域外国家插手南海问题的意愿和行为并未有明显改变和减少,但在中国积极主动的外交努力下,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关系普遍有所改善。在双边层面上,中国与有关声索国积极推动重回双边谈判的正轨,并致力于加强海上务实合作。在多边层面上,“南海行为准则”(以下简称“准则”)的磋商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准则”框架草案初步达成,并开始进入案文磋商阶段,这一系列举措对维护南海地区的总体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2017年南海海洋科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涌现了一批突破性的成果。


1、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5月18日,新华社刊发中共中央、国务院贺电,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此次试采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这次成功试开采是对未来商业开采具有重要意义的实践尝试,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深远的影响。11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将天然气水合物列为我国第173个新矿种,旨在促进放开天然气水合物矿业权市场,推动其勘查开采科技创新,带动相关装备制造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并将对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产生积极影响。


2、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最先进的钻井平台交付使用


今年5月开展的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最先进的“双钻井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一号”。该平台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是目前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一号”由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研发设计,该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能够批量化、产业化建造高端海工装备的企业,其自主完成了“蓝鲸一号”从设计到采购、生产、调试至最终交付的重要创新工作。“蓝鲸一号”代表了当今世界海洋钻井平台设计建造的最高水平,为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试采立下了汗马功劳,该平台的交付使用将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带入了世界先进行列。8月22日,“蓝鲸一号”的升级版“蓝鲸二号”圆满完成试航任务,标志着我国海洋科技和工程装备领域取得了重大创新成果,正成为保障南海深海资源开发的“国之重器”。


3、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计划顺利收官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是海洋科学研究领域最大、最重要的国际合作计划,本年度在南海开展了IODP 367和368两个航次,这是在南海开展的第三次大洋钻探计划。此次南海大洋钻探主要聚焦南海扩张之前大陆破裂的机制,探讨“陆地如何变成海洋”这一基础科学问题,同时也为南海北部油气勘探战略中的关键问题寻求科学答案。这两个航次历时4个月,在南海北部共钻探7个站位17个钻孔,在其中6个站位成功获取2542.1米的沉积物、沉积岩、玄武岩和变质岩的岩芯,为后续南海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具有极高科学价值的材料。两个航次计划共有14个国家的64名科学家参加,中国科学家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名额,从航次的建议书撰写、申请到最后的航次开展,均是由中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持,表明我国科学家已成为南海海洋科学研究的主导力量。


4、“蛟龙”号应用航次圆满收官,“深海勇士”号完成首秀


6月23日,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实验母船顺利回青岛,标志着为期五年的“蛟龙”号实验性应用航次圆满收官。“蛟龙”号自2013年进入海上试验性应用阶段以来,在西南印度洋热液区、南海冷泉区、西太平洋海山区和海沟区等全球海域开展了152次成功下潜,取得了大量珍贵的实物资料和实地调查数据,成为我国深海装备制造和科技发展的里程碑。“蛟龙”号的研制和应用,实现了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的重要跨越,建立和培养了一支职业化的潜航员和技术保障人员队伍,并对我国深海技术装备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推动了我国载人潜水器谱系化的发展。


11月30日,中国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正式验收交付,预计将在今后30年里将为我国海洋科考服务。“深海勇士”号相较“蛟龙”号具有重要进步,该潜水器由中国人自主研发建造,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5%,同时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该潜水器拥有目前世界先进的潜水器控制系统,能够实现自动驾驶、紧急制动和自动保护等功能;潜水器自带导航系统,能够实现水下精准定位,大海里也能捞针。“深海勇士”号潜水器实现了我国大深度潜水器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国产化、功能化、谱系化,带动了深海技术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也为我国正在研制的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奠定了中国制造的重要基础。


此外,我国第一个“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获批开建,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自升式施工平台“龙源镇华叁号”成功下水,我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亚洲最大、最先进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成功下水,中国首款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成功首飞,众多海洋科技领域的创新和突破体现了中国技术、中国力量和中国能力,驱动着海洋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同时也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望2018年,可期待南海海洋科技在以下方面有所进展:


1、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


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实用技术进一步提升,南海油气开发合作有望取得新进展。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和储量丰富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尽管已成功试采,但当前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仍面临工程装备制造、开采技术选择、地质灾害隐患等诸多难题,其商业开采的前景并不乐观。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尤其是商业开采的尝试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南海海洋科技领域的重要工作。2018年,我国将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水合物试采、环境监测及综合评价应用示范》项目,依托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对水合物试采、环境监测的工艺和装备进行应用示范和综合评价,搭建水合物富集区精细勘探、目标开采、环境监测及综合评价实验平台,为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提供技术支撑,提升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综合技术水平。


当前局势下,在南海争议海域进行新的单方面的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具有较大难度,而双边甚至多边的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又面临政治互信严重不足等问题。2017年11月,李克强总理对菲律宾正式访问后发表的两国联合声明中明确提及,“双方愿探讨在包括海洋油气勘探和开发等其他可能的海上合作领域开展合作的方式。随着中国与菲律宾关系的不断改善和政治互信的逐渐增强,新的一年,可以期待两国在海上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领域的“破冰行动”。如果能够付诸行动,将对周边国家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推动南海海上务实合作,为南海分歧管控、争端解决和共同开发创造良好的氛围。


2、海上务实领域合作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海上务实领域合作将进一步加快。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准则”的案文磋商将是中国和东盟国家面临的主要南海议题之一。抛开南海争议相关的复杂性问题不谈,可以预见的是,“准则”的案文中鼓励南海周边国家开展海上务实领域合作的内容必不可少。“准则”案文尚未达成,但不代表相关海上务实领域的合作不能开展。最理想的状况是,通过先期开展的海上务实合作探索可行领域、积累经验,从而为“准则”的磋商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反过来,“准则”案文通过后又可以依据相关条款的规定推动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海上务实合作。


在当前各方政治互信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先从海洋渔业合作、海洋环境保护等低敏感领域做起,逐步扩大合作范围。例如,目前正谋划与越南在北部湾共同渔区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与菲律宾达成共识培训菲渔民提高捕捞技术,共同维护海洋生态等。同时,海洋旅游(邮轮旅游、岛礁旅游等)、海洋科学研究、海上联合搜救、海洋防灾减灾等方面都是可以优先考虑的低敏感合作领域。


3、南海海洋观测


2018年,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透明海洋工程、海洋卫星业务等将继续开展建设,以推动我国南海海洋科学研究,并服务于海洋环境监测、灾害预警、海洋国土安全与国家权益、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保护开发等多方面的综合需求。


“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海底科学观测平台建设项目,2018年,该项目将继续加强海底科学观测网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在南海推进海底光缆、传感器、海底观测节点和岸边基站等的布设工作,逐步实现南海从海底向海面的全天候、实时和高分辨率的多界面立体综合观测。“透明海洋工程”于2014年启动,至今已完成了南海潜标观测网的维护及扩充,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南海深海海盆的全面覆盖及完整监测。2018年,此项科技创新工程将继续建设中国的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提升我国深海探测和科学研究能力。2018年起,我国将依据《海洋卫星业务发展“十三五”规划》,陆续研制与发射海洋水色卫星星座、海洋动力卫星星座和海洋监视监测卫星3个系列海洋卫星,逐步建立对全球海域、重要岛礁和关键海峡通道连续稳定观测和监测能力,形成对多要素、多尺度和高分辨率信息的全覆盖。


2018年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之年,我们也期望在海洋科技领域有更多新发现和新突破,以此认识南海、保护南海、开发南海,造福于祖国和人民。


作者系中国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林杞 程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