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治理中的中国角色
2018-01-29 20:08:33 来源:中国南海研究院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这是我国政府就中国的北极政策发表的第一部白皮书。白皮书阐明了中国在北极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全面介绍了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目标、原则和主要政策,向国际社会传递出中国致力于与有关各方共同维护北极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意愿。
中国参与北极事务先后经历了早期以科研科考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探索阶段和以申请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为代表的身份塑造阶段。当前,中国作为北极事务的利益攸关方迈入了以增强在北极地区有效存在、维持对北极事务实质性参与为目标的参与治理阶段。面对新的地缘环境、利益认知和身份定位,中国需要更为清晰明确的政策理念用以指导自身对北极事务的参与。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的发布适逢其时。
北极治理,中国不缺位
目前,国际社会涉北极事务的制度与规则调整正密集推进,其动因、对象和载体呈现出明显的国际性特征,北极治理无法离开北极域外国家的参与。中国在地缘上是近北极国家,北极事务与中国的利益相关性尤其体现在科学研究、航道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
在极地科研方面,截至2018年1月中国已经成功进行了8次以“雪龙号”科考船为平台的北冰洋科学考察和14个年度的北极黄河站站基科学考察,逐步在北极地区建立起了多领域的科考体系,充分彰显北极科考大国的作用与担当。在资源利用方面,北极地区所蕴藏的生物与非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中国的利益息息相关。随着全球变暖,北极航道的战略价值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中国作为贸易大国,也始终密切关注着北极航道安全及航道利用等问题。在环境保护方面,2017年11月中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就旨在限制北冰洋中部公海商业捕捞活动的渔业协定谈判已经完成,这既填补了北极海洋渔业治理的空白,同时也是中国以利益攸关方身份参与北极事务的生动体现。在气候变化方面,北极地区是影响中国气候系统的核心动力来源之一,北极地区的自然状况及其变化也会对中国的气候系统、生态系统以及农林渔业和海洋产业造成深远的影响。
正是基于上述考量,作为北极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始终秉持“尊重、合作、共赢、可持续”的基本原则,未来也将以此为指引,继续致力于推动北极善治,实现各方共赢。
北极治理,中国不越位
当前北极国家对于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总体上持欢迎态度。中国已被接纳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也与多个北极国家分别建立了北极事务双边对话机制。这既表明北极理事会和北极国家对中国在北极地区合法权益与合理关切的认同,也反映出中国在北极事务上的身份定位、利益认知和政策主张正在逐步打消相关国家对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疑虑和戒心。
北极治理的主导者是北极国家,其在北极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据支配地位。《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指出,中国尊重北极国家在北极享有的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尊重北极土著人的传统和文化,也尊重北极域外国家依法在北极开展活动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国际社会在北极的整体利益。这清楚地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不会超越非北极国家的身份界限去干涉完全属于北极国家之间以及北极区域内部的事务,不会超越相关国际法规则所确立的权利义务谋取利益,也不会无视北极地缘政治格局而去寻求改变现有的北极治理机制框架与北极地区秩序。
北极治理,中国不独行
随着北极战略价值日渐凸显,北极国家将涉北极事务置于其国内议程优先位置的趋势日益明朗。诚如《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所反映出的那样,对中国而言,北极不是战略博弈的竞技场,而是各方合作的新疆域,与北极国家的互动与合作是中国实现北极利益的重要途径。在北极理事会框架内和双边对话机制下,中国与北极国家始终就各自的北极政策保持着多层级的密切沟通,围绕北极科考、航运、海洋环保、气候变化等议题的务实合作亦在不断深化。这种基于利益互补的协作共赢可被视为传统意义上的“域外国家”参与北极事务的典范,其示范作用与辐射效应近年来已经在东亚地区显现。
北极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着超越地域范围的全球性影响,非北极国家在参与北极事务中存在诸多相同或相近的利益诉求。基于这一认识,中国注重与韩国、日本等国进行适度协调与良性互动,从低敏感领域着手不断拓展东亚国家在北极治理上的共同利益空间。当前,相关各国在极地环保、海洋科考等领域的双多边交流机制建设与务实合作有序推进,“中日韩三方北极事务高级别对话”正发展成为东亚地区共同参与北极事务的重要平台,北极或可成为东亚国家在海洋问题上建立互信、实现共赢的一个新窗口。
北极事务正日益成为全球政治中的热点问题,中国也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化参与北极事务的能力,贡献方案与智慧。《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既是中国参与北极善治的政策宣示,也是中国为在包括北极在内的全球范围内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出的响亮声音。
作者为中国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与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丁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