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版“印太”构想路在何方?
2019-03-27 10:07:26 来源:中国南海研究院
3月20日,印尼外交部长雷特诺·马尔苏迪在雅加达邮报上发表署名文章“深化印太合作正合时宜”,称印尼处在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战略位置,应在推动两洋合作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雷特诺强调了印太合作应坚守的五大原则:要坚持东盟的中心性、透明性、包容性、开放性,以及尊重国际法。而实现合作的路径首先是要强化在东盟主导的平台,尤其是东亚峰会(EAS);同时也要对接两洋的现有机制来推动合作。
同日,印尼外交部主办了“印太合作高级别对话:和平、繁荣与包容的区域合作”会议,来自东盟十国和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新西兰、斐济、印度等近二十个国家的外交部门、高校、商界和媒体代表约百人出席了会议。印尼副总统尤素夫・卡拉在会议开幕式上做了主旨发言,也对这一“印太”构想进行了推介。
印尼版“印太”构想从何而来?
作为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横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群岛国家,印尼提出联结两洋的“印太”构想并不奇怪。一方面,出于维持东盟“领头羊”地位的现实需要,印尼率先提出“印太”构想,可以确保其在一区域秩序重构过程中不会被“边缘化”;另一方面,通过推动海洋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奉行大国平衡与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将为佐科总统竞选获得更多民意支持。
早在2013年,印尼就已率先倡议建立“印太”版本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但未受各国重视。2014年佐科上任后提出了“全球海洋支点”构想,旨在提升印尼的地缘政治地位。“全球海洋支点”构想的五大支柱:“树立海洋文化理念、管理海洋资源、建设港口、航运和海上旅游、加强海洋外交与海洋合作以及强化海上防御力量”,就包括了通过现有的“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IORA)和东亚峰会(EAS)的平台推动“印太”区域国家的海上合作。2018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印尼时,也曾与佐科发表共同宣言,表示要通过重视海上合作并建成开放、自由、繁荣并具有包容性的印太地区。
目前印尼推动的“印太”构想主要由四个要素组成:亚太和印度洋作为统一的地缘政治舞台、建成合作而非竞争的区域、发展与繁荣的区域,和海洋领域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合作、创造稳定、和平与繁荣的地区环境、强化现有的以东盟为主导的机制(东亚峰会),以及设立区域国家共同的发展目标。支撑这一概念的三大支柱分别是:“可持续发展目标”“海上合作”和“互联互通与基础设施”。据称,目前印尼的“印太”构想已经提交东盟秘书处待审批。
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现有多边合作机制
近二十年来,东亚地区多边对话与合作机制的数量不断增加,现有机制已经覆盖安全、经济等多个领域。东亚峰会自2005年召开首次会议以来,该框架下的部长级会议已覆盖外交、金融和经济等各个领域。此外还有“10+3”领导人峰会、东盟地区论坛(ARF)、东盟防长扩大会议(ADMM-Plus)、“清迈倡议(CMI)”等。但总体而言,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区域合作的水平和质量仍然较低。一方面,统一的机制安排难以调和地区国家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冲突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区域多边机制间由于各国不同的偏好选择也会产生相互竞争,由此导致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和权威的制度框架。
在印度洋方向,最重要且最为活跃的多边合作机制是成立于1997年的“环印度洋联盟”(IORA)。该机制的议题覆盖了海上安全、渔业管理、贸易及投资便利化、旅游和文化交流、蓝色经济等众多领域。此外,成立于2008年的“印度洋海军论坛”(IONS)是目前涵盖国家最多的海上安全对话机制,有36个成员国。但由于环印度洋国家在政治制度、民族宗教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加上印巴等国家间冲突不断、域外国家地缘政治竞争等因素作用,该地区的多边合作机制所能发挥的作用乏善可陈。
印尼的“印太”构想路在何方?
目前看来,印尼提出的“印太构想”的核心要义是力避争议与冲突,强调合作与发展。但如何在两洋开展具体的合作项目,做好资金保障和监督执行,提升各国的参与意愿与政治互信,仍考验着佐科政府的智慧与能力。
特别是印尼外长雷特诺多次强调,要坚持东盟的“中心性”,并依托东亚峰会来推动“印太”合作。但东亚峰会是一个松散型的对话、协商的平台,对地区事务采取的是共同审议、交换意见、形成共识的推进方式,缺乏强有力的执行机制。尽管在两洋目前多边合作机制已经足够多,印尼不另起炉灶设立新的机制,是合理且务实的做法。但是利用现有的东亚峰会来联结两洋合作,依然无法克服现有机制的自身缺陷,还有可能“两洋联动”产生新的矛盾与竞争。
此外,若佐科四月大选后不能顺利连任,这一“构想”是否会被新政府“接盘”尚难预测。因此,印尼能不能带领东盟国家在中、美、日等域内外大国的竞争之中,通过此一“印太”构想,巩固东盟的“中心地位”,其前路漫漫兮,吾将拭目以待。
作者是中国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与政策研究所所长 闫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