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海洋成为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的最大资源和最强动力
2019-04-29 17:51:20 来源:中国南海研究院
海南因海得名,海洋是海南的最大资源,海洋经济是海南发展的最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积极布局、合理引导,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海洋科技支撑能力有所提升,海洋监管综合能力逐步提高,海洋经济发展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一是海洋旅游业快速发展,游轮旅游、游艇旅游、邮轮母港和游艇码头建设成效显著。比如,海口国家帆船帆板基地公共码头投入使用,先后举办第一届中国帆船联赛总决赛、中国家庭帆船赛总决赛等8个赛事。2018年,海南全年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了11.8%和14.5%,游客总人数超过了76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126.4万人次,增长12.9%。二是积极培育海洋渔业,传统养殖、捕捞、加工和运输的转型升级有序推进。比如,设立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018年新增深水网箱750口,新建3个大型智能化养殖渔场,部分海洋牧场建设项目进入礁体投放阶段。三是推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多规合一、地方立法和发展体系规划顺利实施。比如,海口大力推进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陵水获批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三亚、文昌、琼海、东方和儋州等市县同步开展休闲渔业试点。
但与此同时,海南海洋经济的发展面临一些短板亟待改善。一是海洋经济总量偏低。201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8.34万亿元,其中广东和山东的海洋经济总产值已达1.96万亿元和1.6万亿元,而海南海洋经济生产总值预计仅有1400亿左右,只占全国的1.7%,这一比例与海南拥有全国60%以上的海洋资源极不相称。二是海洋经济发展结构有待完善。三次产业比重为22:20:58,与全国沿海地区平均水平5:45:50相比,一次产业比重过高,二次产业比重较低,特别是海洋产品的深加工能力还十分欠缺。三是海洋经济新业态发展尚不充分。在以发展海洋新能源、海洋牧场、海洋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业态上未能使产业链上下游高效衔接,产业规模和带动效应有待形成。
海南正在迎来自贸区(港)建设的难得契机,海洋既要发挥基础性、资源性作用,更要借力政策东风,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海南要充分抓住以自贸区(港)建设为核心的新一轮对外开放时机,充分借助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海洋强国、军民融合等战略机遇,进一步发挥地方主体作用,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努力推动海南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功能平台。
第一,树立海洋意识,积极推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上台阶。在“一带一路”、海洋强国、军民融合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好海南的服务保障作用,把海南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我国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重要开放门户。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深海和远洋开发,例如俄罗斯已经把国旗插到白令海峡的底部以彰显其重大关切。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要有新认识和新作为。一是进一步强化海洋国土意识。开发保护临海和近海,发展面向深海和远洋。二是坚持陆海统筹和空天海一体化发展,通过北斗卫星密切监测洋流和气流的变化,科学研判海洋规律。三是发扬开放包容的精神,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探索海洋环保、海洋科学研究、海上航行和交通安全、海上搜寻与救助、海洋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打击跨国犯罪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第二,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胸怀宽广是海洋最大的特点,发展海洋经济也要有大海一样的开放胸怀和改革胸怀,全力实现海洋经济战略性调整、结构性转型、产业化升级。一是优化海洋经济的空间格局。在临海临港、沿海岛屿、近海、深海和远洋开发建设方面通盘考虑、合理规划。二是构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体系。进一步完善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构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是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海洋运输、港口通信和海底监测的能力。四是打造海洋公众服务体系。提升预测监测、应急预警、灾害风险评估和救助打捞的水平。五是完善生态环境建设,精心优化自然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生产岸线和防灾减灾岸线的布局。
第三,激发改革精神,全面推进海洋经济改革创新。一是坚持市场起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对国内外投资,国企、外企和民企做到一视同仁,利用好各种发展海洋经济的平台、载体和抓手。二是创新监管体系,在机制体制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和综合执法试点方面有所突破。三是通过引进龙头企业促进产业转型,以“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模式发展海洋种苗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拉伸延长产业链。四是加快海洋牧场等新业态建设,带动产业在加工、冷链和物流方面高效衔接,增强产业规模和带动效应。五是加强对国际服务机构的招商选资力度,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船级社、班轮公司,船舶交易机构,以及航运融资、航运保险等方面的金融服务企业。
原文发表于新华社
中国南海研究院经济师 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