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研究成果>时 评

中国-东盟海上合作任重道远

2021-11-25 11:10:51       来源:中国南海研究院

值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举办之际,中国南海研究院对外交流部部长陈平平日前就过去三十年来双方在海洋领域的合作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虽经历波折,却仍以丰硕的成果和引人注目的亮点为峰会献上了一份厚礼。


第一,多层级立体化海上合作机制渐趋完善。


2002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简称《宣言》)的签署和2013年“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的成立是双方海上合作历程中两个重要的里程碑,促进了多层次、多领域、立体化的双多边海上合作机制的构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与东盟国家成立的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高官会和联合工作组会议,为双方海上合作领域和内容的扩大和深化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双方设立的“中国-印度尼西亚海上合作基金”“2015年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年”“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中国-东盟海洋科技合作论坛”“中国-东南亚海洋合作论坛”等,也为推进中国-东盟海上务实合作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和交流平台,成为了双方海上合作机制建设中的亮点。


第二,以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为代表的海洋经济合作得到快速发展。


中国与东盟的海洋经济合作已从渔业、港口航运等传统产业,逐步扩展到海洋旅游、海洋科技、海洋高等教育等各领域。为促进和深化海洋经济合作,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调整各自海洋战略的同时,更以积极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RCEP)等为工作重点。此外,中方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环南海经济合作圈”等合作倡议,为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海洋经济产业合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机制性动力。 


第三,双方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成果丰硕。


为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与东盟积极开展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双方已建立了包含海洋环境保护、防灾减灾、航道安全与海上搜救、打击跨国犯罪、海上执法等在内的非传统安全海上合作网络。例如,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亚洲反海盗及武装抢劫船只区域合作协议》框架下,有效推进打击海盗和海上武装抢劫的合作,为南海地区航道安全提供了保障。2017年10月,中国与东盟国家首次举行大规模海上搜救实船演练,更是深化中国和东盟的海上务实合作、完善区域海上搜救合作机制的重要例证。


第四,中国-东盟海上安全与防务合作取得突破。


作为双方海上合作的敏感领域和“短板”,中国-东盟之间的海上安全与防务合作也于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2017年10月,中国与东盟就开展联合演习达成一致,并在 2018年8月和10月分别在新加坡和南海北部海域举行了桌面演练和海上联合演习。2019年4月,双方又在青岛举行了“海上联演2019”。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多边海上联合演习,对于推动中国—东盟海上安全合作和双边关系全方位提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第五,海洋争端管控卓有成效。


中国-东盟海上合作的最大障碍和不利因素是中国与东盟部分国家之间的南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议。为管控争议,中国与东盟国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沟通与协商,包括2002年中国与东盟各国签订《南海各方行为宣言》,2011年达成落实《宣言》指导方针,2013年启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此外,中国还与部分争端国建立了多个南海问题双边磋商机制。上述努力对于管控分歧、维护海上和平与稳定、促进海上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回顾三十年的历程,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围绕海洋领域的互动同样面临诸多挑战。 


其一,部分东盟国家对中国在南海的政策主张仍然持有较深的戒备和警惕心理,“中国海洋扩张论”“中国南海威胁论”在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还有一定的市场。对中国的不信任成为阻碍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海洋领域的互动与合作走深走实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二,美国及其盟友和伙伴把东南亚地区视为争夺地缘政治权力的重要场所,对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涉海、涉安全议题的交流与合作不断予以干扰。南海问题是美国等域外国家干扰中国-东盟推进海洋领域合作的主要抓手。域外国家的外交和军事介入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间提升海洋领域合作的又一负面因素。


其三,对海洋资源的竞争性开发制约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海洋产业经济合作及区域海洋治理体系的建设。传统捕捞业和海洋油气开发是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盟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为争夺南海渔业和油气资源,周边国家采取各自为政、掠夺开发和排他性的海洋发展政策。东盟部分国家单方面的海洋资源开发已成为区域性的资源养护和海洋产业链的整体转型升级合作的重要障碍。


鉴此,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海洋合作任重而道远,双方不仅需要妥善处理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之间的海洋争端,还需要有效应对域外消极因素的干扰。


未来,中国与东盟应从三十年的历史发展中总结经验,以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为指引,高质量建设面向21世纪的区域海洋关系。

  

第一,中国与东盟应在建设蓝色伙伴关系上下功夫,通过保护与发展相兼顾的思路,以科技创新和区域合作机制创新为路径,推动本地区的海洋产业经济向高质量、高附加值转型升级。


第二,中国与东盟国家需形成新的海洋安全观,摒弃以邻为壑的观念,树立共同合作的安全理念,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与稳定。近十年来,南海地区的安全局势因美国主导的大国竞争而持续紧张升温。中国与东盟国家可以中国提出的新安全观为指导,通过安全领域的长效对话机制,构建形成以合作促进共同安全的新格局。


第三,中国与东盟国家对南海区域海洋治理合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沿岸各国应建立长效机制,针对本地区海上出现的塑料垃圾、资源退化等挑战达成共识,制定应对方案。 


中国与东盟国家隔海相望,双方是搬不走的“海上邻居”。齐心协力将南海变成共同发展、繁荣的纽带,才能实现各方利益要求的最大化。


原文发表于:《中国评论新闻网》


作者系中国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陈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