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研究成果>时 评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重要讲话精神 国内外蓝碳发展实践及对海南的启示

2022-04-20 18:47:26       来源:中国南海研究院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作出的庄严承诺。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蓝色碳汇(即“蓝碳”),是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促进蓝色碳汇发展,开发海洋负排放潜力,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我省管辖全国面积最大的海域,2022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争做“双碳”工作优等生。本文采撷国内外蓝碳发展前沿的经验,探索我省蓝碳发展前景。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要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海南作为全国管辖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要从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的高度,践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国之大者”。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海洋活动形成和增加的蓝色碳汇是实现“双碳”目标最有潜力的途径之一。充分发挥海南独特的海洋资源、环境和政策优势,大力推动蓝碳发展,争做“双碳”工作优等生,是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使命。2022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立足海洋大省优势,高水平建立和运作省蓝碳研究中心,在海洋碳汇研究上抢占国际制高点。”因此,积极借鉴国内外蓝碳发展经验,对推动海南蓝碳发展意义重大。


国际蓝碳发展实践

 

当前,蓝碳正从科学研究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重要技术工具,是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所关注的焦点之一。蓝碳国际规则体系正在加速构建中,欧美等发达国家正加快布局,以求引领全球蓝碳规则制定的方向。


国际组织——2010年,保护国际基金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共同发起“蓝碳倡议”,并成立科学和政策工作组。201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缔约方第17次会议发布《海洋及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蓝图》报告,规划了蓝碳保护和发展的路径。目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国际组织已发布蓝碳政策纲要、蓝碳生态系统全球科学评估报告、蓝碳释放因子评估方法等文件,并酝酿制定详细的蓝碳制度和实施规则。2021年5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了《欧洲和地中海蓝碳项目创建手册》,提供针对欧洲地区蓝碳资源管理政策、蓝碳项目实施和认证、碳储量计算和蓝碳生态系统恢复等方面的工具和建议,并提出运用自愿碳补偿机制吸引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蓝碳资源保护的可行路径。2021年在英国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26次会议(COP26)上,蓝碳成为重点议题之一。


国家实践——2021年12月,欧盟委员会在关于去除、回收和可持续储存碳建议的文件中强调,欧盟将通过发起蓝碳倡议、加强对海洋生态脆弱地区的风险研判、加强对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投资、加大对沿海湿地的海藻类植物和软体动物的养殖培育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蓝碳经济,实现碳吸收、碳固定和粮食安全、扩大就业的有机结合。当前,荷兰、西班牙、法国等欧洲国家正通过卫星遥感等高技术手段开展对湿地、盐沼、海草床等的评估和修复行动。


澳大利亚高度重视国内蓝碳资源的保护,2022至2023财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计划投入1亿澳元用于向海洋公园和蓝碳相关的项目投资。同时,澳大利亚还在研究制定以引入潮汐流项目改善沿海湿地生态环境、增加盐沼面积、扩充蓝碳储备的碳信用机制。此外加紧构建蓝碳资源保护开发的相关制度体系,探索建立第一个国家海洋生态系统核算账户,用于统计、测量和展示海洋生态系统的状况和其在生物多样性、旅游观光、碳封存等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日本引入企业、渔业合作社、环境保护协会等相关社会力量参与蓝色经济建设。例如,经日本国土交通省批准成立的日本蓝色经济协会推出“蓝色信贷”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经在横滨市、蜀南市、兵库县的港口和运河区启动实施。其中,商船三井公司购买的10.9吨蓝碳额度将用于抵消世界上第一艘电动油轮“Asahi”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印度尼西亚在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实施了为期四年的“蓝色森林项目”,建立了国家蓝碳中心,编制了《印尼海洋碳汇研究战略规划》。同时,印尼重点加强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在印尼泥炭地与红树林修复署领导下,计划修复200万公顷退化的泥炭地和红树林生态系统,为印尼将来在国际市场的碳汇交易和碳汇收入提供坚实基础。


在蓝碳市场交易机制建设上,虽然全球尚无以蓝碳为主的强制性碳排放交易市场,但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阿联酋等国也先后提出了建立蓝碳交易的构想和计划。


国际合作——2015年以来,澳大利亚先后发起国际蓝碳伙伴倡议和太平洋蓝碳倡议,举办环印度洋蓝碳大会等研讨会,通过与东南亚、太平洋岛国和印度洋岛国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其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话语权。澳大利亚还与印度尼西亚建立渔业合作工作组,共同开展碳汇渔业开发和管理研究。2018年,韩国发起了“东亚海区域蓝碳研究网络”,希望以此为抓手在东亚海区域内推动蓝碳研究进程。


国内蓝碳发展进展

 

蓝碳政策制定——随着蓝碳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福建、山东、广东等国内多个沿海省市对发展蓝碳作出部署,以抢占海洋碳汇制高点。例如,《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深入开展海洋碳汇研究,探索培育蓝色碳汇产业,把蓝碳作为支持沿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将在广州、深圳、珠海和湛江等地开展海洋碳中和试点和示范应用。山东省威海市发布《威海市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福建省漳州市制定《蓝碳司法保护与生态治理行动计划》,并成立全国首个蓝碳司法保护与生态治理研究中心。

 

蓝碳项目示范推广——今年2月,山东省青岛市充分利用“人工上升流技术与应用”,开展国内首个人工上升流增汇示范工程,推动海带等海藻类养殖增产,同时有效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并提高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促进蓝碳增汇。山东省威海市积极发展蓝碳经济,实施多个碳汇渔业项目。


蓝碳市场交易——全国已有多个沿海省市探索开展海洋碳汇交易。例如,2021年6月,作为我国首个符合核证碳标准(VCS)和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CCB)的红树林碳汇项目,“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已开发完成。今年1月,依托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厦门产权交易中心,福建省福州市完成全国首宗15000吨海水养殖渔业碳汇交易项目。


蓝碳金融——2021年8月至9月,青岛金融机构以湿地碳汇为质押向企业发放贷款,专项用于企业购买增加碳吸收的高碳汇湿地作物、开展湿地公园岸线清淤等海洋湿地保护措施,成为我国首单湿地碳汇贷和海洋碳汇贷。浙江、广西等地也积极开展蓝碳金融创新,先后发放了海洋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


关于海南蓝碳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近年来,按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海南大力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试点,推动成立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在蓝碳研究、资源调查、保护、碳交易、蓝碳国际合作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未来海南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继续加大探索力度,把蓝碳资源转化成为可供市场交易的产品,力争使海南成为蓝碳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第一,加强蓝碳技术、政策和规则研究。应充分用好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平台,整合国内外优质学术资源,推动多学科协同攻关,清晰界定蓝碳交易的范围和对象,加快明确蓝碳的评估、监测、计算标准。进一步研究可在全球推广的蓝碳衡量指标与标准化测量模式,加快蓝碳政策规划、规则和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制定,积极推广我国在发展蓝碳方面的研究成果、标准、技术和经验,推动国内蓝碳标准“走出去”。


第二,加强海洋生态和蓝碳资源保护。进一步强化海洋生态资源管控,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落实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实施好“蓝色海湾”整治、湿地保护修复、红树林修复等重大工程。完善海洋保护地管理与制度建设,完善蓝碳保护法律法规,探索制定关于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利用的专项规划,落实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和岸线开发管控措施,坚决守住蓝碳生态保护和安全底线,使海南的生态系统变得愈来愈好,让全省人民和中外游客都能充分体验和领略到海南的绿水青山、椰风海韵。


第三,强化国际和区域合作。鼓励省内涉海智库、科研机构积极与国际组织和相关研究机构开展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尤其应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蓝碳合作,积极探索组建中国—东盟国家间蓝碳国际交流平台,以联合研究、国际会议、专题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探讨未来蓝碳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业态。研究创立中国—东盟蓝碳发展基金,支持蓝碳示范合作项目。研究创建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会址零碳排放示范区、增设国内外蓝碳发展实践案例分论坛的可能性。积极寻求利用世界银行、亚投行等国际组织用于蓝碳的基金项目,用以为省内蓝碳项目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第四,推动开展蓝碳增汇示范性项目。积极谋划滨海湿地和红树林增汇、生态渔业养殖增汇、海洋微生物增汇、贝类藻类固碳、海洋碳中和示范等蓝碳示范性项目。积极探索蓝碳增汇项目开发带来的“外溢”效应,有效带动海洋生态旅游、海洋休闲渔业、蓝碳技术服务、蓝碳金融等海洋产业新业态的发展。

  

第五,积极谋划构建蓝碳交易市场。高水平运作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积极推动海洋碳汇纳入国家碳市场交易,开展蓝碳市场交易试点,打通蓝碳生态产品的价值转换和实现路径。借助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和蓝碳资源优势,探索在海南建立“蓝碳交易中心”。以RCEP签署为契机,研究探索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立中国—东盟蓝碳交易中心,推动构建区域性国际化蓝碳交易市场。


原文发表于:《海南日报》


作者系中国南海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 王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