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持续提供内驱动力
2023-01-19 18:21:17 来源:中国南海研究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是党代会的报告中首次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大战略放在同一章节进行统筹部署、集中论述,其深层涵义就是在新时代通过系统性推进科教兴国战略,聚焦促进生产力提高的关键要素,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整体性论述、系统性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体现了全党全社会对科技创新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科学也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并结合实践一以贯之推进理论创新,促进全国上下形成了重视科技、重视教育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共识。在此基础上,我国相继实施并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厚植创新文化,及时把握了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新科学技术革命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了科技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以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突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面对全球科技创新的前沿趋势,党的二十大报告遵循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立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全盘谋划并提出系统性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布局。这体现了党中央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历史的深刻认识和深刻把握。
系统性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不二之选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代科学技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正日益加速向劳动者、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诸要素渗透、融合。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成为了生产力提高、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直接标志。因此,新时代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关键在创新,通过系统性推进科教兴国战略,聚力科技创新,并以此紧紧抓住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谋求高质量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具体而言,我国已经进入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新阶段,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和要求是立体的、全方位的。《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约2.8万亿元,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2.44%。另外,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位居第11位,在国内市场规模、本国人专利申请量、劳动力产值增长等9项细分指标上排名全球第一。中国已经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创新结构呈现出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的特点。
另一方面,我国的高精尖技术的研发,面临着在无人区探索,无产业链条和市场需求不明的高度不确定性,故而不管“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点、线的突破,还是我国创新水平的整体提升乃至跃进,都亟需系统性优化创新环境,破解现阶段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等重点难题,逐步形成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知识创新、以标准化为轴心的技术创新和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组成的新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我国矗立在世界科技创新的潮头夯实根基。同时,这也将一体推进新发展理念,促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转移至产业科技生产的前沿,促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上占据更有利位置,以更大力度支撑我国高质量发展。
系统性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演变的必然要求,重点在教育与科技创新协同融合
科技创新包括人才、知识产权、资金、制度建设等诸多要素,涉及政府部门、高等院校、企业、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其中,人才是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20)》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已达11234.1万人,继续保持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技人力资源优势;截至2019年底,理、工、农、医核心学科培养的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占近8成。人口质量结构的优化明显提升了我国的创新能力和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并推动劳动生产率和产业升级。换言之,“人才资源红利”已接力“人口红利”成为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托。
尤其是,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科学技术对劳动者的影响已经从“赋能”劳动者、追求物质生产的自动化与最大化,向“赋智”机器(增强其感知力与判断力)、追求物质与知识生产的自主化的转变。该转变在解放了人的劳动力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对人的创造性劳动能力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新时代的教育要围绕着提升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重点聚焦在“隐性技能”“非认知技能”的培养上。而系统性推动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加速教育、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的衔接、互动和融合,打造形成以产业应用为导向的“产学研”和原创技术为引领的“学研产”的双向互动机制。
系统性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海南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海南独有的地理气候环境,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历史使命,以及既有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基础,决定了海南在科技创新方面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例如,依托近年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持续加大投入、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以及《海南省以超常规手段打赢科技创新翻身仗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等相关配套政策举措的实施,海南坚持“筑独特的巢、引最好的凤”的原则,借助气候温度、海洋深度、地理纬度的优势,力争打造南繁种业、深海科技、航天科技“陆海空”三大科技创新高地,在全省上下形成广泛共识。再如,已有的研究表明,制造业大国往往是高技术产品及其零部件的进出口双向贸易大国。对中国而言,进出口同时高度参与全球创新链,才能为自身带来强劲的技术能力和发展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海南可着力在制度集成创新上下功夫,积极将中央赋予海南自贸港的“五个自由便利、一个安全有序流动”“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等政策的落实落地,与新时期我国科技产品及服务贸易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在工业方案设计、科技创新服务、信息技术数据服务等领域聚点发力,从而力求将其转化为海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原文发表于:《海南日报》
作者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南海研究院分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南海研究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所所长 林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