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研究成果>时 评

中国南海伏季休渔25年成效显著,相关国家应相向而行

2023-08-18 15:50:51       来源:中国南海研究院

8月16日正午12时,覆盖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及北纬12度以北的南海(含北部湾)海域的2023年度南海伏季休渔正式宣告结束。


自1999年正式实施,南海伏季休渔制度已经走过了第25个年头。今年海南省涉及渔船近1.7万艘,涉及渔民5万多人,除钓具外的所有作业类型渔船以及为捕捞渔船配套服务的捕捞辅助船均实行回港休渔。


作为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地区之一,南海拥有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滨海湿地、海岛、海湾、入海河口等多种典型生态系统,大型底栖生物超过970种,各类渔业资源超过2300种,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南海同时也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五个渔区之一,海洋渔业是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产业。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南海渔获量约占全球总量的12%,是沿岸国约3亿人口的重要蛋白质来源。


过去50年间,周边国家在南海的捕捞产量经历了飞速增长,其中印尼增长约73倍,越南增长约62倍,中国大陆增长约40倍。随着渔具、生产方式的持续改进和大功率机动渔船的数量日渐增多,南海沿岸国海洋捕捞产能过剩,捕捞强度远超渔业资源最佳可捕量。受此影响,南海多个海域出现过度捕捞的情况,浅海区渔业资源密度甚至一度下降到0. 2吨/平方公里,不到原始密度的二十分之一,渔业资源整体呈衰颓和枯竭的趋势。


中国是最大的南海沿岸国,在履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称《公约》)规定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义务方面早已率先而行,走在了地区国家前面。中国自1999年起实施南海伏季休渔制度,不断从海域范围、作业类型、时间安排等方面进行调整与完善,取得了公认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一,南海伏季休渔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主要经济渔业资源的衰退状况,渔业资源的质量和结构得以持续改善,渔民习惯作业渔场各水层的资源量有所提升,鱼获个体质量明显增加,南海粤东和北部湾渔场多种经济鱼类资源明显恢复,主要经济鱼类渔获比例有较大幅度提高。


其二,南海伏季休渔有效降低了拖网等渔具对海洋生物栖息环境的破坏,对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效果较为明显。在伏季休渔制度的持续引导下,南海近海拖网、刺网和大功率罩网作业渔船的数量有所减少,这对推动包括中国沿海省份走节能高效的生态型渔业路子、减轻南海近海渔业资源压力、推动生产渔场向远海转移具有积极作用。


其三,伏季休渔制度是中国渔业治理中由国家层面组织实施、持续施行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渔业资源养护措施,其实施过程也是各地渔民环保意识和守法意识不断觉醒和提升的过程,是涉海涉渔等相关部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执法水平并广泛进行宣传教育的过程,亦是广大社会群众爱护海洋生态、保护海洋资源的观念不断深化的过程。


25年来,中国有关休渔措施为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实际上已惠及南海沿岸各国人民。有关举措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在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方面的态度和决心,也在国际社会树立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负责大国形象。


南海是符合《公约》有关规定的半闭海,实现南海渔业可持续发展仅靠中国一家这么做是远远不够的。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呼吁其他沿岸国一起履行《公约》义务,加入伏季休渔行列,共同采取切实措施缓解南海生物资源枯竭趋势,推动渔业资源共同开发。


应当看到,当前各方在南海深化海洋治理合作的主要障碍仍是领土主权和海域划界争议,南海非传统安全合作仍面临着相关国家互信缺失的掣肘。中国在南海相关海域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不时遭到越南、菲律宾等国的指责、抹黑和抵制;近年来涉海低敏感议题呈现“泛安全化”的趋势,美国不时炒作中国所谓“非法捕鱼”活动,地缘政治博弈也进一步增加了南海海洋治理合作的复杂性和相关方达成一致的难度。


南海是地区国家共同的家园,南海渔业可持续发展不仅关乎我们当代人的利益,还关乎子孙后代福祉。为逐步推动形成南海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相关各方仍需不断努力、相向而行。


第一,从管控争议的角度,各方虽可保留各自有关法律立场,但也应达成谅解,包括不对渔民暴力执法、人道对待渔民、对遇险遇难的渔民及时提供救助等,同时避免渲染炒作,造成局势复杂化、争议扩大化。第二,各方应协商对南海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状况进行联合调查,不断加强各国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在此基础上就南海生物资源联合调查达成谅解并付诸实施。第三,在对南海生物资源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逐步协调资源养护和渔业生产管理的有关政策,为推动渔业资源共同开发创造有利条件。


原文发表于:《南海之声》


本文作者:丁铎,中国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