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方口中的南海叙事有多少可信度?
2023-11-04 11:11:06 来源:中国南海研究院
近期菲律宾不断在南海挑起事端,并以事前煽动造势、事中跟拍摆拍、事后高调炒作等方式策应其海上侵权挑衅,诬蔑中国“恃强凌弱”、“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称《公约》)和所谓南海仲裁案裁决(下称“仲裁裁决”)。部分西方国家与菲律宾呼应配合,在国际舆论场上炒作渲染中国威胁论。中国海警局、外交部等第一时间对外发声,在正本清源、保持定力的同时,也向外界传递了坚定维护自身主权和和海洋权益、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决心。
在外界看来,不到一年时间内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态度转变多少有些令人惊讶,但这并非无迹可循。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菲律宾政府、武装力量和安全机构以及民间的亲美反华势力不在少数。这部分力量对菲律宾政府推行理性务实的南海政策形成了较大制约,也是美国在外交、军事和舆论方面对菲施加影响以“重塑中国周边环境”的重要依托。在美国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管控美菲同盟走向,甚至为防止菲律宾偏离美国对华战略而划设红线的情况下,小马科斯在南海问题上还可能出现更多的反复甚至倒退。
与前任相比,小马科斯的政治风格中未必具有杜特尔特般的抗压能力。马科斯家族历史上与美国政府的互动历程并不尽是愉快记忆,小马科斯背负着不小的包袱。菲律宾国内调查机构10月底发布的民调数据显示,小马科斯和莎拉2023年第三季度的信任率和满意率出现全国性下滑。若出于转移国内矛盾的政治需要,小马科斯可能会继续在南海问题上展示强硬姿态,而这也将进一步助推菲律宾与西方国家以及日韩等美国盟友的军事安全合作。
在当前巴以冲突激化、俄乌冲突延宕的背景下,国际舆论关注南海形势和海上态势及其影响,但又普遍将问题错误地归咎于中国,其南海叙事以传统安全为观察视角,以海上情势为跟踪主线,以中美在南海的博弈为落脚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美国在南海国际叙事上想要推动实现“准裁决化”、“去争端化”、“泛安全化”的意图。
应当看到,仁爱礁也好,黄岩岛也罢,问题的根源是菲律宾试图非法侵占中国南海岛礁,但在美西方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媒体视野中,受到最大关注的却是地缘政治和安全问题。基于“担忧中国通过武力改变现状”的传统安全思维和长期戴着有色眼镜而形成的偏见,美西方媒体在涉海舆论方面对华总体持负面和批评态度,中菲海上摩擦和有关争议问题的是非曲直和真伪对错往往被弃而不顾。美西方媒体通过跟踪海上情势来吸引眼球,但普遍选择菲律宾公布的现地影像和图像资料进行“移花接木”式的拼接,并且有选择地辅之以特定学者的反华观点。同时,菲美学者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还形成了多个话题讨论群,借此扩大了所谓南海问题意见领袖的能见度。
就当前海上态势而言,美西方媒体侧重中国在南海的活动对地区乃至全球海洋秩序的“冲击”,周边国家的媒体侧重中国海上行动对其切身利益和南海局势的影响,但总体上均没有脱离美国“印太战略”和中美博弈的整体背景,也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中国对周边国家、地区安全和国际秩序构成“威胁和挑战”的情境设定,具体如下:
情境一:中国作为强势一方在南海推行“霸凌政策”,其他当事国作为弱势一方长期处于“被挑战”、“被侵犯”进而“不得不抵抗”的地位。而实际情况是,南海海上事态均因其他当事国主动挑衅、升级事态、破坏地区稳定的行动而起,这一点却被故意忽略。
情境二:中国进行的“南海军事化”和“灰色地带挑战”引发周边国家的不安与恐惧,周边国家由于海上实力不足而与域外国家加强海上安全合作,中国反过来又以多种手段对其拉拢域外力量进行“惩罚”。
情境三:仲裁裁决即为国际法,中国不承认仲裁裁决就是违反国际法。
通过这些情境设定,美西方媒体高频次使用负面话语妖魔化中国的南海活动,将中国描述为主动挑衅、胁迫周边国家、导致南海局势升级的责任方,将中国不接受仲裁裁决的态度偷换为与国际法体系的对抗,以此达到破坏中国国际形象、削弱中国道义感召力的目的。
而从美西方媒体对海上事态的具体报道看,为达到固化受众对中国南海活动负面认知的效果,文字、视频、图像等信息均被精心编织进由情绪引导认知的叙事结构:
第一部分:选择性地描述事件信息,引述“受害方对中国的谴责”和“中国的强硬回应”。
第二部分:引用菲律宾及美西方专家分析,或批评中国海上行动,或解读中国战略意图,或声援“受害方”。
第三部分:回顾“受害方应对中国海上霸凌”的代表性事件,以历史映射现实,辅之以本国渔民、船员等民间人士的“现身说法”。
第四部分:点出仲裁裁决的“胜负结果”和主要结论,诬称中国“破坏现状和国际秩序”。
透过这些情境设定和叙事结构可以看出,美西方媒体是通过策略性叙事的方式,以事实碎片的“拼凑”和“再组合”来引导受众对于南海海上态势的心理情绪,进而对中国在南海的所作所为产生负面认知。
应当看到,美西方媒体的这些“讨论”虽不会对中国在南海维护主权和权益产生任何实质影响,但可能恶化中国的外部舆论环境。对此,中国官方、学界和媒体应继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官方表明立场、澄清事实,但不随菲起舞、不主动炒热;媒体报道树立议题管理思维,不同媒体要有针对性地建构不同的南海叙事框架,避免千篇一律;智库学者可以在国际舆论场上更多发声,从不同专业视角以生动平实语言讲好中国的南海故事。
原文发表于:《南海之声》
本文作者:中国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丁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