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蓝碳国际合作, 打造“生态外交”新名片
2024-07-10 15:18:07 来源:中国南海研究院
2021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提出地球生命共同体命题。多年来,中国秉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和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态度,全方位参与和深化国际生态环境合作,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重威胁与挑战之一,气候治理需要全球合作,但全球气候治理也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从2023年12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来看,全球气候治理凸显三大趋势:一是能源转型和技术创新成为全球各国迫切要求;二是气候问题“不平等”日益凸显,亟待实现“气候正义”;三是全球气候治理成败之关键在于能否落实行动。海洋作为地球生命的起源,是地球最大、最活跃的碳库。蓝碳生态系统储存的碳至少相当于世界上所有热带森林的碳总和,蓝碳能够也必须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和《巴黎协定》的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蓝碳议程,在《“一带一路”蓝色合作倡议》(下称《倡议》)下推动蓝碳国际合作,将《倡议》作为提高各国和地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务实举措,为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比如,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法达成《关于就生物多样性与海洋加强合作的联合声明》,其中第10条明确提出,“两国认识到海洋在碳储存和碳封存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将开展合作,为包括湿地在内的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的修复融资,上述生态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国际蓝碳议程提出中国主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在海洋国际合作领域,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蓝色伙伴关系”这一新型合作方式。特别是中国作为蓝碳发展进步指数较高的国家,通过加强蓝碳发展顶层设计,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丰富了蓝色内涵。《倡议》等包涵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在国际社会上引发热烈反响和强烈共鸣,促进各国共同携手保护、修复、开发蓝碳。
蓝碳保护是各国共同的责任,深化国际合作刻不容缓。蓝碳生态系统是大陆、河流系统和海洋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蓝碳以动态调整、相互关联的方式发展。蓝碳为沿海地区创造的重要经济价值是通过过滤水、减少沿海污染、保护海岸免受侵蚀以及缓冲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实现的。蓝碳生态系统是经济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然而,全球每年平均有2%—7%的蓝色碳汇消失,与半个世纪前相比增长了7倍。如果不采取更多行动来保持和修复,蓝碳生态系统可能会在20年内消失。保护蓝碳、保护海洋、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
中国参与并引领有助于推动蓝碳合作的国际政策框架。中国建设性地参与《公约》及《巴黎协定》等主渠道国际谈判进程,积极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执行落地,并全力支持《拉姆萨尔公约》《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2021-2030)》《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等重要条约。这些政策框架在推动全球蓝碳合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帮助将海洋和蓝碳相关议题提升到了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首要位置,为未来的实践行动铺平了道路。通过增强对蓝碳生态系统保护共同利益的认识,各国作出对于蓝碳生态系统保护目标的承诺,进一步推进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工作。
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共建蓝色经济伙伴关系,中国积极推动搭建蓝碳保护国际合作平台。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推进,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蓝色伙伴关系原则》《倡议》,呼吁各方采取一致行动,共同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持续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共建国家开展促进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的国际合作,通过发起和参与倡议应对全球海洋面临的日益严峻的挑战。中国提出的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推动中国与欧盟、东盟、非洲等国家地区的蓝碳合作提供了机制性动力,开拓了广阔的合作空间。
为全球蓝碳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中国不断提高对蓝碳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视程度,持续推进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重要蓝碳资源的修复,蓝碳交易、蓝碳增汇工程、碳汇渔业、蓝碳技术服务和生态旅游等蓝碳利用的新模式不断涌现,蓝碳调查、监测、评估标准和方法学体系逐步构建,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逐步提升。
中国关于蓝碳的顶层设计不断丰富完善。中国政府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和目标,把生态环保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建设全过程。这一理念的提出为中国蓝碳事业发展创造了难得机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均将提升海洋碳汇能力、助力碳中和置于重要位置,并从蓝碳保护、研究和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重要部署。
中国关于蓝碳的科学体系正逐渐完善。中国不断发布了一系列蓝碳政策和蓝碳实践项目,蓝碳监测技术规范、核算技术、交易价值评估技术不断完善。《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行业标准已正式实施,《蓝碳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增汇成效评估技术规程(试行)》等系列蓝碳技术规程印发实施,填补了蓝碳生态系统业务化调查监测技术规程的空白。广东、福建、海南等省先后探索碳汇方法学的开发,为蓝碳项目实施提供技术保障,为全国蓝碳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重要参考。中国正在推动构建国际普遍认同的核算方法、技术规范和评价标准体系,为推动跨行业区域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构建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关于蓝碳的市场机制正在加速构建。蓝碳产品如果有适当的计量和定价机制,蓝碳开发就可以成为一种高效、具有经济价值的生产活动,由此会成就新产业、新市场。中国拥有丰富的海洋碳汇资源,近年来在蓝色碳汇研究方面不断加强,并探索蓝碳产品的市场化交易机制。2023年,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重启,推动企业碳汇需求上升。广东、北京、福建、浙江、海南等地已有多笔蓝碳交易,标志着蓝碳资源价值转化实现实质性突破。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立足国际碳市场,于2022年12月成功落地首单跨境碳交易,加快推进了国内碳市场与国际碳市场的连接。
为蓝色伙伴关系构建注入新活力
当前,我国正积极发展与东盟、欧盟、非洲、南太平洋岛国等之间的蓝色伙伴关系网络,旨在共同推动海洋保护、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帮助相关国家地区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未来,应立足于各国的蓝碳资源禀赋,开展蓝碳增汇的国际合作,从而加强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有韧性和包容性的蓝色经济发展,共建区域命运共同体。
推动合作开展蓝碳增汇示范性项目。蓝色碳汇的总量是蓝碳产业发展和市场交易最基本的元素。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国家可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修复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海岸带河口以及加强相关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等方面进行合作,保护好自身的蓝碳资源优势,增加碳汇。积极谋划滨海湿地和红树林增汇,持续推动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整治修复工程以及探索“热带海洋牧场+珊瑚礁修复”,这些都是实现“蓝色增汇”的重要途径。科学考察碳汇渔业资源,建立碳汇渔业资源数据库,加快推进海洋渔业碳汇试点和藻类碳汇渔业的试点与示范。
加强蓝碳技术、政策和规则领域的研究合作。中国国内外蓝碳相关理论基础及方法学研究仍在持续进行中,应鼓励国内涉海智库科研机构积极加强与国际机构组织、相关研究机构开展务实交流合作,加快明确蓝碳的评估、监测、计算标准,加强同东盟等蓝碳资源丰富的国家地区在蓝碳测量、监测、开发等领域的科技协同创新合作。推进与气候科学研究发达国家的合作,深化对于蓝碳封存和排放的测量技术,评估蓝碳对不同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贡献,逐步建立更具实用性的“知识库”。加快构建红树林、盐沼地、海草床的培育、修复及保护标准体系,在微生物碳泵理论、渔业碳汇等领域开展探索研究。积极推广中国在发展蓝碳方面的研究成果、标准、技术和经验,推动国内蓝碳标准“走出去”,增加蓝碳话语权和主动权。
持续搭建蓝碳国际交流平台。建议依托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联席会议等,进一步与周边国家地区共谋共享共商蓝碳领域发展大计,深化与“一带一路”沿浅国家及重要国际区域在生态环保政策、项目和能力建设等领域的交流,探索在海南等地机制化举办“全球蓝碳合作与治理大会”,积极推动提出《蓝碳可持续发展倡议》。
原文发表于:《今日海南》
作者系中国南海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 王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