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如何应对“秩序冲击”?
2025-02-19 15:57:49 来源:中国南海研究院
“印太小集团”游戏还能撑多久
美国新政府“退群”、加税等一系列举动将“美国优先”、单边主义演绎得淋漓尽致。不过,与层出不穷的内政外交“新政”不同,华盛顿在印太地区继续奉行小多边主义战略,以图将“小集团”游戏做大。
新任美国务卿鲁比奥就职数小时内便召集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举行“四方安全对话”外长会,将之作为首场外交活动,并为四国领导人峰会打前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月初,美国第六次主导所谓“多边海上合作活动”,联合菲日澳海上力量以维护“国际法”的名义穿越菲律宾主张的在南海的“专属经济区”。此后,美法两国航母打击群与日本海上自卫队准航母“加贺”号在菲律宾海举行联合军演。
事实上,美国印太小多边主义战略起始于特朗普第一任期。早在本世纪初,美国就曾力推美日韩建立共同应对朝核问题的三边合作机制,但一度无果而终。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复活了曾被搁置的“四方安全对话”,此举标志着美国重拾印太小多边主义。自此,具有鲜明针对性、排他性、对抗性特点的“小集团”渐成美国“印太战略”的主要抓手,被赋予了与双边同盟体系相等的重要性。
过去一段时期,小多边主义战略为美国重建在印太地区的霸权地位带来了“红利”。美国借助南海、朝核、供应链乃至台海等议题,通过美日韩、美日菲、美英澳及美日印澳、美日菲澳等多个安全“小集团”,构建旨在遏控中国、重建其在印太地区主导地位的新地缘政治结构。拜登政府执政4年,美国的确借助这些“小集团”,对中国发起了一波又一波“没有硝烟”的冲锋,同时以“离岸策略”将遏制中国的成本转嫁给地区其他盟友和伙伴。
然而,美国在印太的“小集团”游戏还能维持多久?
首先,美国的这些小多边机制绝非如其所称建立在自由、开放、民主的“共同价值”追求之上,而是基于微妙且不牢固的利益平衡,即美国与其盟友与伙伴彼此间各取所需。美国在渴望获得地区盟友和伙伴支持的同时,亦需要满足这些国家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利益诉求。菲律宾希望美国提供包括南海在内的安全保护,日本迫切需要美国帮助其实现“正常国家”“军事大国”的地缘政治野心,其他国家亦各有所求。美国与其盟友的利益置换可能并不“等价”甚至有时还相互矛盾,只是形成“各取所需”的动态平衡关系。
其次,利益而非价值观的逻辑“内核”决定了美国印太小多边主义战略将面临何去何从的考验。华盛顿基于“美国优先”底层逻辑的“小院高墙”策略,冲击的不仅是中国,同样损害其盟友及伙伴的利益。如果说拜登政府极力在“小院高墙”与小多边主义这两个工具之间寻求某种平衡,即防止美国单方面利益冲击同盟与伙伴的诉求,那么美国小多边主义战略将无法逃脱“特朗普现象”的命运。美国新政府的“退群”,削弱了盟友和伙伴对美国曾经做出政治支持、安全保护和经济援助等承诺的信心,打破了彼此利益置换平衡。
再次,特朗普政府第一任期内美国印太小多边主义战略取得的进展乏善可陈。从过去看,特朗普团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冒险激进的作风,令其盟友和伙伴徘徊不定甚至产生抵触。直至今日,美国盟友和伙伴仍然对特朗普政府第一任期所制造的中美在南海的紧张军事对抗心有余悸。倘若华盛顿依旧一意孤行,美国印太小多边主义战略难免“碰壁”。
国际格局变幻莫测,世界各国一直在不懈地寻找彼此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关系模式。干扰人类文明进步的战争、冲突和对抗,自冷战之后逐渐被丢入历史垃圾堆。美国在印太的“小集团”策略无异于试图从垃圾箱中“回收”已经被淘汰的“旧物件”,与世界潮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格格不入。从这个层面看,美国印太小多边主义的“碰壁”具有必然性。
原文发表于:《环球时报》
陈相秒:中国南海研究院南海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